寻求地域文化与书法教育的融合之道

2017-03-23 22:51缪永留
江苏教育 2017年37期
关键词:郑板桥书法融合

缪永留

寻求地域文化与书法教育的融合之道

缪永留

每个地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学校要善于从地域文化中寻找书法文化元素,探寻书法教育与地域文化传承的结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让书法教育更具生命力。

地域文化;书法教育;融合

2015年4月,“童心迎城庆”首届扬州传统文化节暨“2500年文化寻根活动”启动仪式,在古邗沟畔大王庙广场隆重举行。作为东道主的扬州市竹西小学的学生们在文化节上用毛笔书写2500个不同形体的“邗”字,拼成大大的“邗”。扬州城发源于古邗沟,古称“邗”。竹西小学的孩子们用这一特殊的方式为扬州2500周年城庆献礼,表达了立志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人的使命,更是责任。”扬州市竹西小学以书法教育为支点,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走出了一条地域文化传承与书法特色建设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一、竹西文化中凝练书法特色

公元606年,隋炀帝在扬州古邗沟畔建设了“上方行宫”,后改建为“禅智寺”。两百年后的一日,唐代诗人杜牧夜宿古寺,漫步河边竹林,创作了《宿扬州禅智寺》一诗,其中“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千古流传,后来人们把禅智寺又称为竹西寺。宋代诗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写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竹西”成为扬州最美的文化名片。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来竹西探幽访胜,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词书画,逐步形成了以“诗、书、画、谜”为代表的“竹西文化”。

1946年,扬州市竹西小学创建于竹西寺内。丰厚的文化积淀,千年的文化渊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元素。学校努力挖掘竹西地域的文化因子,寻找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契合点。通过研究发现,竹西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竹西古诗词、竹西书法、竹西水墨画、竹西谜语,而书法是诗、画、谜的重要载体,结合小学教育特点,学校决定以书法教育为抓手,打造墨香校园,通过书法教育,培养正直向上的竹西学子。

二、书法研究中彰显以文化人

学校对书法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教育的力量,引领学生从“立字”到“立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入校训。

结合竹西小学的书法特色和竹西地域“竹”的元素,学校把“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作为校训。“正”不仅是写字的要求,更是一种为学的习惯、为人的精神,从书法的“摆正、握正、坐正、写正”起步,“节”是一种做人的品位和气质,倡导师生做“懂礼节、有气节、守节度、亮节操”的人。

小学是书法的起步阶段,只有端正、规范地入体入格,将来才有可能个性化地出体出格。因此,写端正的字,应是小学书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2.研精神。

书法启德、书法益智、书法传道、书法健体、书法怡情,书法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书法文化的研究引领学生从书法“立字”之理悟“立人”之道。一是研书法之精神。学校引领学生从书法中悟做人之道,通过书法的“结构避让”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避让与谦逊”,通过书写章法的“平衡、和谐、稳定”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和谐达观的事理。学校引领教师从书法中悟教育之道,通过书法含蓄、藏锋等特点,倡导“谦逊、含蓄、内敛”的学术文化,根据书法诸体并存、风格各异的特点,倡导“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学术研究氛围,根据书法讲究气脉相通、结构完整的特点,倡导善于沟通、乐于合作的教师人文气质。二是悟书家之品性。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学校以书法家的名字命名每一个中队,引导读书法家故事,深入研究书法家的为人为学,从书之道悟人之道。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中队的孩子读《郑板桥练字》《郑板桥卖画》《郑板桥写竹明志》《郑板桥画扇》《郑板桥断案》《郑板桥开仓放粮》《郑板桥赋诗》等故事,知道了既要写好字,更要做正直的人的道理。

3.拓实践。

学校拓展社会实践领域,把学生带进文化场馆,品赏书法作品,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提升书法素养。一年级的新生走进扬州八怪纪念馆,了解书法知识,听取书法家轶事,进行书法启蒙;孩子们走进竹西寺,参观“三绝碑”,李白的诗、颜真卿的字、吴道子的画,三绝合一,顶级大家的诗、书、画给学生们以强烈的震撼;孩子们走进竹西公园,品赏乾隆“竹西精舍”、林散之“竹西公园”、魏之桢“竹西佳处”的题字,品赏历代文人在竹西创作的作品碑林……在书法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渐渐地爱上了书法、迷上了书法。

三、融合教育中展示书法魅力

书法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品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书法练习却是枯燥的、艰苦的,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为此,学校注重书法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保持练习书法的热情,在持之以恒中提升书法水平,感受书法的魅力。

1.书法与诗、画、谜的融合。

学校引导学生用书法的形式呈现竹西文化。竹西诗词社团的孩子们用软笔书写赞美竹西的诗词,并展示于竹西文化长廊中,让学生既品诗词,又品书法;竹西水墨画社团的孩子在创作的水墨画上用软笔书写题画诗、署名,孩子们明白了既要画好画,也要写好毛笔字,字画要成一体。“竹西谜语”是竹西地域的一大文化瑰宝,在中国谜语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的元宵佳节,竹西谜社的孩子们制作花灯,创作谜面,并用软笔书写,全校的孩子们猜谜语,用软笔书写谜底,同时猜对谜底者,书写优秀者得奖品,孩子们沉醉在出谜、猜谜、写字、练字的喜庆气氛中。书法与竹西地域的传统文化融合,让书法文化更加彰显魅力,让孩子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2.书法与舞蹈、体育的融合。

书法尚静,孩子好动。学校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演绎书法、展示书法,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书法的魅力。“竹林鸟”舞蹈队创作了“乐在墨香”的舞蹈,将孩子们在习字过程中的快乐与洒脱表演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孩子们在墨香文化的熏陶下,爱上书法,乐在其中的美好状态。“书法操”别具一格,孩子们听着悠缓的音乐,拿着硕大的毛笔,通过身体来感受书法的刚柔并济,更加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不在于行,而在于心”。大型团体操表演“墨香流韵”,孩子们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尽情展现着与书法共成长的快乐与喜悦……

书法是君子之艺,是雅人雅事。竹西小学从地域文化中挖掘书法教育的元素,并与地域传统文化相融合,引导孩子立志书艺,让他们在挥毫作乐、笔随人意的书法氛围中快乐成长。

[1]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8/26/content_1933295.htm,2011-08-26.

[2]纪芳.提升写字素养幸福孩子一生[J].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9):48-50

J292.1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志码】B

B

1005-6009(2017)37-0012-02

缪永留,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江苏扬州225000)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郑板桥书法融合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