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阅读
——儿童言语生命的存养与激扬

2017-03-23 23:25朱晓鑫
江苏教育 2017年33期
关键词:言说耳朵言语

朱晓鑫

用耳朵阅读
——儿童言语生命的存养与激扬

朱晓鑫

用耳朵阅读,是儿童阅读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有助于儿童具备多元化的读书方式。用耳朵阅读,帮助儿童从疏远语言到亲近语言,给童年阅读以丰饶给养。言说,存养儿童的言语天性,满足其言语生命独特的感悟与需求;写作,释放儿童语言活力,使其言语生命得以鼓荡与激扬。

儿童阅读;亲近语言;言语生命

随着E时代的到来,儿童阅读的形式丰富多样,“读图”成了儿童的主要阅读方式。他们的词汇丰富了,却不能充分领略语言的奇妙。“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称这种现象是“疏远语言”。

莫言曾与几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这一主题开展座谈,他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1]如其所言,他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依赖于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用耳朵阅读,是儿童阅读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有助于儿童掌握多元化的读书方式。用耳朵听来的语言世界和用眼睛看来的语言世界融合,构成儿童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儿童从疏远语言到亲近语言,使其言语生命得到存养与激扬。

一、用耳朵阅读的价值

1.用耳朵阅读是一种唤醒。

用耳朵阅读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阅读。在文字还没有诞生的年代,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口口相传,吸收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用耳朵阅读的过程。

声音作为一种自然属性的转译工具,是物质世界的解码,对精神感受的评价起到了直接和关键的作用。[2]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对各种感觉的等级作了分类,认为听觉最为纯粹,他把声音看作是感觉中最为理想的东西,且声音具有“抽象的物质性”,标志着“从空间向时间”和“从物质向观念的过渡”。[3]用耳朵阅读,通过声音把言语传递给儿童,唤醒儿童的言语感受力,让儿童的言语生命慢慢成长。

2.用耳朵阅读是一种提升。

用耳朵阅读是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儿童必须掌握的完整的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这四项本领有着连带的关系:“听”和“读”是输入信息,“说”和“写”是输出信息。一般而言,人们常常会重视用眼睛阅读,觉得听比看费时低效。不过,据美国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研究发现,儿童对母语的阅读能力,大约在14岁左右才能和听力达到相同的水平,在此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4]所以,在小学阶段,不能忽略用耳朵阅读的强大作用。

的确,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声音营造的氛围要比通过阅读的信息加工更加直接。一些作家也意识到儿童阅读中倾听的重要,如“童话大王”郑渊洁签约了国内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让他笔下的舒克、贝塔、皮皮鲁等经典形象在“耳朵森林”里出现。耳朵所听到的语言将儿童带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3.用耳朵阅读是一种充实。

用耳朵阅读,有时也是一种伴随式阅读。儿童运动中,乘车时,睡觉前,都可以尽情地“阅读”喜欢的书籍,这便是耳朵释放出来的巨大阅读需求。这样,把一些碎片式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不受空间的限制,日积月累,阅读将会成为儿童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儿童享受到真正的阅读自由,丰富了亲近语言的方式,充实了阅读生活。

二、用耳朵阅读,予童年阅读以丰饶给养

1.使儿童有一对吃语言的耳朵。

使儿童喜欢上阅读,就需要靠耳朵 “吃语言”。“若是这语言使他们感到快乐、有趣,他们就把它吃下去,变成自身的东西。因此,应使他们有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5]让儿童“吃”语言,多让他们听听父母与老师的朗读。在温暖的话语中成长的他们,耳朵“吃”到的语言会更多。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擅长朗读、会讲故事的老师。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故事、读美文,如在每周的午读时间,可以安排一两次听书时间,介绍一些作家作品或是期刊中的优秀文章。当教师的声音在教室里扬起,春夏秋冬,喜怒哀乐,学生皆能会心入耳。

2.助儿童长一对明敏的耳朵。

(1)自然之声入耳来

莫言在悉尼大学的讲演《用耳朵阅读》中谈道:“除了聆听从人的嘴巴里发出的声音,我还聆听了大自然的声音。”作为自然之子的儿童,有些却患上了“自然环境缺乏症”。这也许是学生语言苍白、作文空洞的原因之一。多么希望学生也有这么一对明敏的耳朵,走进大自然,去听鸟儿“唧”的一声飞上天空,花儿“噗”的绽开笑脸……

教师可以带学生郊游,布置亲近大自然的课外作业:春天去听流水的欢唱,夏天去听知了的聒噪,秋天踩踩落叶去听秋虫的呢喃,冬天去听簌簌落雪和呜呜北风……让各种自然之声入耳来。

(2)市井之声萦耳畔

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遭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的确,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身处市井之中的他们,也应该接接地气,阅读周围的环境,倾听市井的声音。例如让学生注意聆听放学路上的各种声音:校门口学生与教师的道别声,巷子口卖水果、杂货的商贩吆喝声……这些生活中平淡常见的场景,有着最温暖动人、最真实的声音。

还可以将这份热闹延续。邀请一位用传统手艺爆米花的老师傅到学校,为学生在操场上爆米花。老师傅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摇动转柄,眼睛紧盯着架在火炉上“呼呼”转动的葫芦形压力锅。大约几分钟时间,只听得“嘭”的一声钝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涌进地上的麻口袋。学生按捺不住,惊呼着蜂拥而上,抓起雪白的米花,“咔嚓咔嚓”大口嚼起来……这一切成了学生难忘的声音记忆。

“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6]可以让学生多听听人们的交谈声,甚至有人争执也附耳倾听,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语言表达各有特色。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俚语在乡邻们唇齿间闪着光,也闪亮在儿童言语生命里。

3.给儿童养一对文学的耳朵。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有声读物网站,让学生先用耳朵聆听经典,再阅读相关纸质书。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有时看到某句话,脑子里就蹦出听过的声音,那话语就成了深刻的记忆。这样,他们听书的劲头更足,读书的效率也就更高了。

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去捕捉文字里的声音。例如全班共读日本童话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学生惊喜地发现:《谁也不知道的时间》里飘出遥远海角的鼓声;《声音森林》里传出被吓坏的动物们此起彼伏的叫声;《雪窗》中风声大作时,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铺天盖地涌过来细微的声响……像这样的作家作品还有很多,学生带着耳朵读着一篇篇能够听得见声音的故事。

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听电影录音剪辑。例如给中年级的学生听《英俊少年》《虎口脱险》《音乐之声》等,学生被跌宕的电影情节吸引的同时,熟识了那些用声音塑造人物的“幕后英雄”,体会到李梓、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著名配音演员是如何用声音把一个个人物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三、用耳朵阅读,在语言的途中走向语言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写道:“阅读是自我言语生命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了作品的价值。阅读总是在为言说、为写作做准备,是在给言语生命蓄积资源和能源。”[7]用耳朵阅读,同样要指向创造与表现,指向言语生命的建构。

1.言说,为耳朵养护。

言说就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说所表达的东西即话语。这样的言说,就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我们要求着已然向我们张开的声音,充分地向着这种声音而召唤这种声音”。[8]

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言说。如早读课用十分钟说新闻,班会课上开展辩论会。要尊重学生个人体验,鼓励他们不囿于成见,不受桎梏。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多做些自述或文本复述的活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与言说的兴趣,可以在班级开展“闪亮小主播”活动,以此提升学生言说兴致,鼓励他们读美文、吟诗歌、讲故事,并将他们的作品分享到班级QQ群和微信圈里。根据上传作品的数量、质量、人气等,共同评选出“最佳小主播”,教师再将他们推荐到学校广播台,让小主播有机会成为“学校好声音”。

2.写作,给语言张力。

写作,让学生言语自由放飞,全面充分调动他们的语言储备与生活积累,使其大胆地展示自己独特的认识、别样的感受。

注重巧妙捕捉习作的契机,让学生把耳朵阅读到的独特体验,充分表述。如学生读吉利斯·蒂伯的绘本《麦先生的旅行》时,教师这样设计习作要求:请选择几幅插图,想象描写画面,用上几个象声词。一位学生选择了绘本的第六页,写下描写笑声的精妙语句:

风从他脸颊拂过,他听到了欢笑声,像灰尘一样浮在空中的白天里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他听到了儿子的笑声,他能分辨得出来,儿子的笑声就像玻璃弹珠落地般清脆。

笑声渐渐地轻了,他听到谁打了个呵欠,像水面上冒了一个小泡泡。肯定是儿子,夜深了,他总是不肯去睡,依偎在他身旁,让他讲故事,小巧的鼻尖蹭到他脸上,凉凉的,像是被小狗的舌头舔着,舒服极了。

潘新和教授建议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学生交流。教师可以给自己布置一项作业:一学期至少写三篇下水文,请学生当读者。这样,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时光,学生也感受到了教师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言语生命的存在状态。的确,教师无意间流露出的对文学的挚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独到理解和感悟,都会在不经意间,丰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言语生命。

用耳朵阅读,捕捉文字内外的声音,使儿童拥有一对吃语言的、明敏的、文学的耳朵,让儿童感受到言语的魅力和神韵,感受到文字的美好与张力。这样,存养了儿童的言语天性,激发其言语表现欲求,满足其言语生命独特的感悟与需求。儿童的言语生命得以互动与交流、鼓荡与激扬,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得到真正的成长。

[1]莫言.用耳朵阅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陈 青长,蔡 镇 钰.声音 生 态 [J].建 筑 学报,2007(9):65-67.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沙永玲,等,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6]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8]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G623.2

A

1005-6009(2017)33-0032-03

朱晓鑫,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江苏南通,226300)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言说耳朵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借我用一下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