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得言”并行走—小学中年级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2017-03-23 22:16贺启君
教育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云雾庐山课外阅读

文│贺启君

“得意、得言”并行走—小学中年级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文│贺启君

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文本“写什么”,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课文内容的分析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上,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挖空了心思,而对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即“怎么写”的问题缺乏研读,忽视学生对文章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品悟研读,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重得意轻得言”的现象。“写—表达”这一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他们今后是否能够准确恰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至关重要。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写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法,在写中用法,做到读写结合,“得意得言”并行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围绕《新课标》读写目标进行读写结合

读中悟法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学段(小学中年级)阅读目标的第四条有这样的表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中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基于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应先从概括段意入手,引领学生先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再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主要内容展开描写,如何把这一内容写得具体、清楚、生动的,以让孩子在阅读教学中从读中悟出写法。如语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等课文,层次清楚,均以总分总或总分的结构成文,多数段落也都有一个中心句。《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这一段围绕哪一句话展开描写的,当学生找出句子“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教师相机告诉学生这样的句子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也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既然这一段主要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老师有一个建议,把这一段后面的内容全部去掉,这样简洁明了,不是更好?学生茫然片刻,立即又开始读这一段的课文,读后孩子们有了新的想法:

生1:如果去掉后边的内容,我们就无法知道庐山的云雾到底有怎样的姿态。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到底看到了云雾的哪些姿态呢?

生2:可以看到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的绒帽;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

师:是啊,作者按照“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之间”的顺序描写了庐山不同位置的云雾,让我们读起来非常清楚明白。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姿态写生动的呢?

生3:他由山头的云雾想到白色的绒帽,由缠在半山的云雾想到了玉带……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师:善用想象把句子写生动也是写作的好方法。谁还有更好的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像是、又像是、它像、它又像”四个不同的词语。

师:同学们可以把这几个词都换成“像是”,再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生:显得重复,啰唆,不生动。

师:看来,要想表达清楚一个完整的内容,可以先来整体表达你要说的意思,再围绕这一个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写下来。在写的时候,为了让句子更生动,要发挥想象,比如说它像什么,或好比什么、仿佛什么等等,还要注意相同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握经典段落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下发现作者的写法,在深入理解段落内容的同时悟得作者的写法,将是读写结合教学的基础—读中悟法。

迁移写法 在《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与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结合前边的阅读教学,我们把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上来,读写结合点就是引领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写清楚连贯的句子和段落,也就是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再围绕这一句话具体地写出连贯的句子或一个段落来。比如孩子们常见的雨天、雪天等景色,可以试着让孩子先说出整体的感受或印象,再具体地说一说哪些景物的变化给了你这样的感受或印象,来引导孩子进行表达进行练笔。一场雪,有的孩子觉得到处是白茫茫的,就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周围哪些景物都变成白色的了,要提醒孩子注意表达的顺序,还要注意提醒孩子要想写得更生动,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进行想象,想象它像我们常见的什么,想象它和我们人的什么时候一样等等。比如当孩子说到远处的山也变白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描写:远处的山,山顶到山腰都披着雪,仿佛天公给大山穿了一件白色的斗篷……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虽然要提出一定的要求,但不要过于束缚学生的思维,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表达出来即可,千万不可因“法”影响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积累运用语言材料进行读写结合

在《课标》第二学段阅读、习作的目标和内容中有这样的描述: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可以将它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

课内外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写作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积累和他人推荐的方法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也就是让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划出自己感觉优美的词语、好的句式、段落等等,然后同伴互相推荐或班里集体交流推荐;教师引导孩子们注意积累这些词语、句段,并引导孩子走入文中感受其中的美,感受这种句式的好处;接下来只留下句式或优美词语,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进行积累和初步运用;再试着仿写,交流,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庐山的云雾》的第一自然段, “有……有……有……有……尤其……”这种句式的运用,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庐山的秀丽景色,以“尤其”一词强调了“庐山的云雾”这一独特的美景,转入作者描写的重点内容上来。

语言材料的积累不仅可以积累文中的内容,还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同样推荐给全班或同伴。这样的积累丰富了写作素材,在遣词造句上就不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运用语言材料进行“仿写”“对比写”,提高学生句段的运用能力 大量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如何让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材料,除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予以指导外,更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言语材料进行练笔。如前文提到的“有……有……有……有……尤其……”,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试着运用这种句式表达自己熟悉的场景。如走进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用;“六一”观赏丰富的文艺节目时,也可以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对比,感受两种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只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哇!”这段话中的句式与《庐山的云雾》开篇的句式很是相似,都是着重强调最后一个“有”与“没有”,引导学生把这样的句式进行对比训练,将会增强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

借助经典进行读写结合

关于阅读,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曾经讲过这样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拥有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够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共同的价值。而且在《课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

第一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可以见得,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语文教学进行读写结合的重要法宝。

课外阅读,要目标明确 在课外阅读中,常常看见好多老师布置了任务,或是推荐了一些好书,但是学生在毫无目标的情况下阅读,会让读书变得漫无目的,是为完成读书任务而读书,收获不一定很大。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要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目,比如《狼王梦》《草房子》《会飞的教室》《爱的教育》等等,而且在读前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比如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文笔优美,内容感人,纯情、纯美、纯真贯穿全文,是一部经典之作,尤其是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小学生学写人物也是初始阶段,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取法乎上”呢?于是,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的时候,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找出一位你最喜爱的人物,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他的外貌,或者他的言行举止,请其他同学猜出你所描述的人物。这样的活动要求不仅激发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而且孩子们带着目标去读,一边读一边积累,一边读一边写着读书笔记,收获很大。

读写结合,学写人物 在有目标地阅读课外经典读物之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运用外貌、动作、神态、心理、举动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于是,笔者就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读写结合教学。

片段1 在一个夏天,油麻地小学出现了这样一个孩子:光着上身,赤着脚,却戴了一顶帽子,形象生动滑稽。

阅读提示:以上段落描写的是(),他留给你的印象是( )。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 ),具体可以从孩子的外貌( ),( )看出,可是他却又戴了一顶帽子,说明他非常在意自己的秃头。“滑稽”一词你怎样理解?读完全文,你又怎样理解“滑稽”与“英俊”呢?这个段落的描写又和表达人物特点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读写结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身体有着残疾,他的着装很特别,或者很不协调……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人,试着描写下来。如果在描写外貌的时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更好了。

片段2 上身穿着袖口大大的紫丝红色褂子,下身穿着裤管微微短了一点的蓝布裤子,背着一只墨绿色的绣了一朵红莲花的书包,正怯生生地看着大家。

阅读提示:这个段落描写的是谁?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写她的上身穿着( ),接着写她的下身穿着( ),再写她背着( )的书包,最后写孩子的神情( ),使得这个女孩的形象呼之欲出。读完这段话,你感觉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具体说说吗?

范文片段: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檐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联着。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耷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读写结合:同学们试着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一个人,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表及里等等,抓住一条线索去观察,训练自己有条理地表达。试试吧!

总之,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注意“得意”,更要加强“得言”,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县科技教育局)

猜你喜欢
云雾庐山课外阅读
云雾
拨云雾 识压强
云雾是山做的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云雾缭绕宜昌城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