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区域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造血干细胞”
——“海安教科研”印象

2017-03-23 22:00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7年70期
关键词:海安研训教科研

冯卫东

·专家点评·

做区域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造血干细胞”
——“海安教科研”印象

冯卫东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

在南通地理版图中,海安偏处北隅,也比较小;在南通教育版图中,海安却处于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在南通教科研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版图中,海安则是一方有着很大权重、很大话语权威和很大影响力的“重镇”。

应海安县教师发展中心之邀,我在一个虽说渐入晚间而阳光依然十分明亮、有点耀眼的时段,第一次来到该中心,和班子成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晤谈。讲真,倘要我一个人再次“找上门去”,对它在什么具体位置,从哪个楼道进去,我已了无印象;而若要我自由畅谈对他们的印象,却有很多话要说和可说,他们在我心中是那么熟悉、亲切而不无感佩之情。

我一边整理脑海里很多片段式感性印象,一边又竭力想“一言以蔽之”,用一个语词或者概念来概括、刻画这些印象,以及印象背后他们的整体精神,顿觉非常困难。几乎在绞尽脑汁而无计可想的那一刻,我脑洞乍开,想到一个平素根本接触不到、倍感陌生的词——“造血干细胞”。“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但在“蹩脚”一面的“B面”,我能分明感到海安教科研或者说海安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与这个词汇有着 “惊人相似”之处——

它是“发展教师”的“中心”,首要职能是为区域教育培养人才,为区域教育“造血”。从海安县走出柳夕浪、华应龙、蒋建华、贲友林等全国名师,而一直躬耕于海安教育本土的钱俊元、许卫兵、董裕华、徐金贵、储冬生等一批名师也同样光彩照人。这些巅峰性人物站在海安教育沃土之上,是海安教师群体所垒筑起来的人才标杆,“增加了你的高度,衬托了你的威仪”(舒婷 《致橡树》)。“群体优秀,个体突出”,这是区域教育师资队伍的最优化生态,正是这样的生态造就了海安教育卓越而辉煌的质态。生态养成自然离不开许多活性生态因子的共同作用,而区域教科研部门持续、有序、优质、高效的运作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可(再)生性”因子。 这种“可(再)生性”恰如一种“造血”功能,使海安教师队伍乃至海安教育通体活络,生机无限。

它是区域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的 “主干”力量。“干细胞”英文为“stemcells”。“stem”即“干”,有“树干”“起源”之意。就像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会开花和结果一样,“干细胞”也具有极强的长期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海安教师发展中心是一所研训队伍专群结合、研训形式虚实相生、研训内容“统随”(系统筹划与相机生成)皆有而“盖边沉底”的“教师发展学校”,亦可将它喻为优秀教师的“孵化器”,或者先进教育教学生产力的“工作母机”……不管怎样比喻,都得“确认”该中心在海安教育或阡陌交通,或百舸争流,或鹰击长空的宏大格局中所起到的“干道”作用。它还是海安教师专业生活的起航点、加油站和“归属地”,是海安教师教育生涯中的“关键他人”和“生命贵人”。

它所抵达的距离、所“渗透”的空间、所发挥的职能无远弗届、无微不至,就像无数无影无形、无所不在而又常常无往不胜的“细胞”。海安教师发展中心作为一个事业实体,位于县城通衢大道旁;但谁能说,它不在海安城乡角角落落,海安学校每间教室,海安百姓每个家庭(是的,他们“主研”的家庭教育、习惯养成如今已惠及每一户亲子,是一项为人们交口称誉的“惠民工程”)……看得见的行走积聚着看不见的力量,看不见的影响生成着看得见的成就,海安普通高中教育事业“持续高位走强”及其所创造的令人称奇的“极高分”,以及以它为代表的诸多“海安教育现象”,几乎都与他们“看不见”和“看得见”之间的“行为艺术”有关,而有很多则“发轫”于他们每一天“日出而作”的“寻常生活”里……

“做区域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 ‘造血干细胞’”,这又何尝只是海安教师发展中心之职责呢?每一个县级教科研组织、教师发展机构皆应也皆须如此,依我了解,南通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都较好或很好地担当起如是角色与功能,他们共同谱写了南通教育教学质量的华彩乐章。而为教师专业发展“造血”的“海安实践”,则是其中一个颇具典型性的样本,或者说,是一个值得学习、足资借鉴的范例——

其一,他们创造性地为有一定教学经验、开始走向专业成熟的教师提供脱产进修一年的机会,这在市内外乃至省内外都很少见到,抑或绝无仅有。这部分教师处于专业发展关键期,进一步可步入优秀,退一步则泯然众人。脱产进修既是为他们“输血”,更是促成其自我“造血”;他们还可能成为 “种子教师”,今后以一种新生的力量,把自我经由进修习得的理论、掌握的方法、生成的经验和养成的精神带到学校,影响同侪,于是,他们也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造血者”。这样的“裂变效应”恰恰是“造血干细胞”自身强大的“复制能力”所致。

其二,他们善于发现来自民间的创意研究方法,通过组织化行为使之“发育”成为区域内共享互慧的教科研新范式。“微型课题”研究即是。它源起于僻处全县西北角的一所农村小学一名教师之所为,是其时的县教科室“一班人”让它慢慢“烧”成遍及全县的“燎原之势”,而后再通过多种推力,成为南通市域范围内大多县、许多校和无数教师深度卷入的教科研 “人民战争”。“微型课题”研究后来之所以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做属己研究的“通用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海安教科人”之所赐,称其为一种“造血奇观”,绝不为过。

其三,他们重视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发展,而又杜绝“空对空”或“地对空”,采用临床指导方法,在课堂第一现场、教学真实情境中,就具体和具象的教学情节、人际关系、事件流程等进行观课议课,进行研究剖析。他们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就例谈例,而是在事中析理,在例中明道。譬如关于“教学等待”问题,这一重要的教学认知倘若抽象地讲,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切己体验,只能停留在“懂而不会,会而难行”的状态;而结合实战课例,让当事教师自己回顾、反省教学过程中只顾及教学进度而不关注学生学情的事实,使得原先“悬置”的教学认知一下子被当事教师深深感悟,并能久久受用。荀子说:“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研训者不只让教师“精于物”(明白某种具体教学技法),更引导其“精于道”(谙熟现象背后的道理和规律),此后面对类似教学情境,他们就能把经由研训者启发而掌握的教学之道迁移到、普用在和“派生”于更多教学场域。研训者自是“造血干细胞”,使教师或许有所僵化的教学之脑因为得到新鲜血液而被激活;教师本人亦非被动“受体”,他也将为今后的教学新我“造血”。 “造血者”培养“造血者”,“干细胞”唤醒“干细胞”,理想的研训之效概莫过此。

其四,他们探索高中主备课活动模式,通过智慧碰撞生成教学新血液,再将之输往全县高中每一个课堂、每一处有可能成为管理末梢的地方。研训双方并非单向的授受关系,基层教师也可兼具学与教的角色、研与训的功能,他们带回学校的其实还有能生成更多知识的教学 “元知识”,这有如“干细胞”,又将在其所属的学校“再造”出特别适合学校教学有机体和谐生长的“鲜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长处在于无来源的限制”,对学校与教师“一个都不能少”的关注,是“造血式研训”题中应有之义。

G451

C

1005-6009(2017)70-0043-02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海安研训教科研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校本教科研要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服务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爱是一种恒久的修炼——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科研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