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教师到“复合型”双语教师
——我和我的双语教师团队的成长历程与体会

2017-03-23 22:00郁晓芳
江苏教育 2017年70期
关键词:复合型双语外语

郁晓芳

·经验·

从英语教师到“复合型”双语教师
——我和我的双语教师团队的成长历程与体会

郁晓芳

双语教育能够解决英语教学中信息输入与输出训练不足以及“学”与“用”严重脱节等问题,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交往能力。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推行以“全英文教学”为特征的双语教学。从学科教师转变为“复合型”双语教师,先是通过岗前培训正确认识和理解双语教育;然后通过模仿初步尝试进行双语教育,实现“会教”;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进取,实现“善教”;最后主动优化双语教育,实现多门双语教育学科在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与运用上的互补、融通。

双语;英语教育;教师团队;专业发展

在当代中国中小学,通过开展双语教育来加大外语教学的力度,增进学生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交往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自身变革与发展的内在需求。离开了国际通用语言,就没有通往世界的桥梁。

然而,即便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十多年、国人也比较普遍地重视了子女的英语教育的情况下,中小学“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状。很多人以为,这一现象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对此,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中考、高考的命题已经发生了重大改革,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已经普遍纳入中考试题之中,高考试题中英语听力也占有较大分值,且报考外语专业、部分涉外专业的考生还要加试英语口语。我以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英语教学中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特别是语音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训练严重不足,学生接触到的英语语料在主题范围上过于狭窄;二是学生的英语“学”与“用”严重脱节,所谓的“用”,较多的是“用于练习、试卷上的读题、解题”,而不是综合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一帖良药”,正如王斌华教授在《CLIL——提升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一帖良药》(见《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年第6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就是“双语教育”。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所在的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从2013年秋季的小学一年级正式实施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在英语、数学、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推行以“全英文教学”为特征的双语教学。我自己也从一名英语学科教师转变为双语教师,开启了英语、双语数学、双语科学教师的职业生涯。

一、理解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在我校开展之前,我与许多教师一样,并不明白英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区别。有的教师认为,双语教育无非就是“升级版”或“强化版”的英语教育,不过是每周增加几节英语课,强化了英语训练而已。更多教师以为,所谓双语教育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会儿用母语教学,一会儿用外语教学。

事实上,只有对双语教育的概念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理解,才能在实际操作中不走弯路,才能有效地开展双语教育。针对教师对双语教育认识的问题,学校邀请了双语教育研究专家对“准双语教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岗前培训。

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双语”与“双语教学”的定义,头脑中对这些概念渐趋清晰。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J.C.Richards&Others,管燕红译)对“双语”(Bilingual)的释义,它指的是“一个人能运用两种语言”。而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则进一步指出:“如果学外语学得如同当地人,与此同时又没忘记本族语,这就是产生了双语现象。换言之,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其熟练程度与当地人不相上下。”从上述定义可知,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即一个人具备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搞清了“双语教学”的定义。《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给出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多门学科的教学。它通常是指使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与此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初步做到直接用英语来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二、尝试双语教育

明晰了上述基本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些“准双语教师”就能上岗任教双语学科课程了。

2013年暑假,学校邀请双语教育研究专家、张家港市教研室副主任龚海平老师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这些准双语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开展了系统的“双语微格教学”培训,而且帮助我们掌握了双语学科课程从教材解读到备课、上课、结课、作业设计与评讲等若干环节的工作程序、具体方法和要求。

通过扎实、有效的模拟实战培训,我们这些准双语教师进步很快,克服了对双语教育的畏惧感,打消了双语教育是否可行的疑虑,对开展双语教育的信心也由此倍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9月至11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龚海平老师深入我校,在我校亲自带了一个班,一周执教4节英语课、4节双语数学课、2节双语美术课,给我们全校双语教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而我们所有双语教师,基本都是先听他的课,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再去自己任教的班级讲课。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龚海平老师每上一节课,我们都进行现场录像。然后,每一个双语教师要通过再次回放他的课堂教学录像完成他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文字实录。除了做课堂实录,在开展双语教学的最初两年,我们所有双语老师,每两周就必须完成一篇双语教学随笔,内容可以是自己这两周上双语课的感受,也可以是讨论最近两周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并在规定时间内发送给龚海平老师。而他每次都会认真看我们的随笔,第一时间回答我们的疑问,解决我们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一开始我们的双语教学,其实就是从对专家课堂教学的模仿起步的。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模仿,以及持续不断的有效反思,我们作为本地的第一批双语教师才会成长得这么顺利。

三、投入双语教育

人的一切进步都是从不满足开始的。双语教师要想从“会教”双语课程走向“善教”双语课程,就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不断进取,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改进双语教育。

早在我校双语教育开展之初,龚海平老师就告诫我们:“如果你们总是满足于模仿,你们就会陷入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而那样是没有出路的。你们必须相互学习,潜心研究,博采众长,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创新。”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多管齐下,通过促进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改进双语教学的质态。

首先,我们建立了常态化的校本研修制度,每周开展一次同一年级组的双语教师的跨学科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由外籍教师培训双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每周安排至少3名双语教师执教研究课。

其次,学校对双语教师的外出听课学习 “一路绿灯”。自2013年9月学校开展双语教育以来,我校双语教师先后赴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广州、西安、青岛等地观摩了很多国内外高级别的示范课,眼界大开,受益甚多。

再次,学校为双语教师开展富有成效的跨区域双语教育交流活动创造条件。几年来,我们与省内及河南、广东、湖南、山东等地一些开展双语教育实验的学校频繁互动,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交流研讨活动,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专业发展,改进课堂教学。

最后,我们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通过“全国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联盟业务交流QQ群”,互通信息,随时研讨,上传资料,共享资源,既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也达到了与其他双语实验学校的双语教师携手共进的目的。

四、优化双语教育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只关心语文学科,数学教师只关心数学学科。但是,在实施双语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继续沿袭传统的学科教师的思维方式,“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那是行不通的,那将因为英语语言“学”与“用”的脱节导致学生双语学习的认知、理解障碍,更不能实现多门双语教育学科在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与运用上的互补、融通。

在“全语言教学理论”和“CLIL学说”的基础上,龚海平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课程协同的双语教育”这一主张。他认为:“外语学科课程必须能够为非外语学科课程的实施提供语言运用的支持,非外语学科课程的实施必须为外语课程所学习的语言提供运用的空间和载体。这样,外语学科课程与非外语学科课程的协同实施在外语学习与运用上就能够做到相得益彰。”他要求:“不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上相互支持。”

在龚海平老师的指导下,诸如为什么学生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要学习英语的方位介词的用法和形容词的比较级的用法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都是为了学习一年级数学的Positions(即《认识方位》)和 Comparison(即《比一比》)服务的。

在专家的指导和启发下,我们双语教师“基于课程协同的双语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在不同的双语学科课程的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也能自觉地加以运用。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英语中刚刚学过“10以内的数字”的英语认读,双语数学中就要用英语来数物体的个数,双语音乐中就要唱英文歌曲Seven Steps和Ten Little Indians,双语美术课中学生则要根据教师的指令画出相应数量的物体,而双语体育课中教师则将数字用于下达队列排列口令和队列行进的口号,这就真正地做到了“课程协同,学以致用”。

许多来我校考察双语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对我校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感到吃惊。现在看来,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课程协同”。以三年级第一学期的Science(《科学》)教材的第四单元Plants(《植物》)为例,该单元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名词,但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会感到困难,因为学生不仅从一、二年级的English教材中已经掌握了许多可能是大学毕业生都还没有掌握的表示植物的词汇 (如spinach、broccoli、leek等),且学生升到三年级时又在第一学期English教材第二单元中学会了willow、pine tree、sunflower等。这样一来,在三年级科学课Plants的学习中,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植物名称的英语单词需要学习,他们需要学习的只是纯科学学科的知识,他们需要做的是一些反映种子、水分、阳光和空气与种子的关系的种植实验,学会观察,学会做实验观察记录。

依照“基于课程协同的双语教育”这一主张,我们通过实行“小包办教学”来实现复合型双语教师的培养。在我校,绝大多数双语教师都必须同时任教英语、双语数学两门学科,将来还会继续向双语教师“2+1”方向发展,即一个双语教师,不仅要教某个班的英语和双语数学,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兼任一门学科(如双语音乐、双语美术、双语体育、双语科学等)。

G451

B

1005-6009(2017)70-0012-03

郁晓芳,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务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复合型双语外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大山教你学外语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大山教你学外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