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诠释与重建
——评《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反思》

2017-03-23 20:49:52林慧岳何雨歆
关键词:伦理文明理念

林慧岳,何雨歆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诠释与重建
——评《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反思》

林慧岳,何雨歆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直面现阶段各种严厉挑战的积极回应,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成果,它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有哪些?如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诠释绿色发展?如何从技术、经济、教育领域推进绿色发展?陈万球教授撰写的《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反思》一书正好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其主要特点、理论与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探讨绿色发展理念的渊源和发展,具有较高理论素养

作者将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里加以理解,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力求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全面客观分析。著作分七章进行论述,前三章深入研究了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和品格,做到了既追溯其历史起源,又探寻其现代价值。第一章“新挑战: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按照该著作的整体思路,所谓绿色发展理念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时代的历时性产物。一方面是由于工业文明发展困境以及技术异化、价值异化等造成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人类带来警示;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西方绿党政治的兴起促使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同时空气、水、土地等环境污染严重,矿产、森林等资源约束趋紧,稀有动植物灭绝带来的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等复杂现实带来的严峻挑战,也迫使我们从更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待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第二章“新超越: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该章以“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取向到“节用爱物”的生态伦理传统实践为主线,向读者娓娓道来中国传统绿色发展智慧;以西方后现代生态理论的历史演进,从不同层面揭示现代性危机产生的深层思想根源,阐释其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构建,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深刻现实意义;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论述绿色发展理念的继承与超越。第三章“新思维: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品格”,作者从绿色发展的要义、目标、核心论述了该理念的科学内涵,从创新性、共享性、人民性、实践性、引领性阐述了该理念的精神品格。著作资料扎实,思路开阔,论述到位,行文流畅,让读者回味无穷。如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无疑是绿色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时,对其思想的精髓“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做了详细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治学功力和扎实的理论涵养。

二、条分缕析,缜密整理,研究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与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纵观《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反思》全书,作者宏观把握错综复杂的理论趋势,又微观考查绿色发展实践的现象与发展路径,对绿色发展理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的论述,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跟当下社会最相关的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实践,内容集中,论述到位。第四章“新引擎: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阐述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及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绿色经济应成为当下新的经济结构和新的发展方式,体现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第五章“新生活: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构建”,生活方式在中国的转变,有它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该书不仅从历史角度探索了文明的嬗变与生活方式的变迁,阐释了农耕文明和“黄色”生活方式、工业文明与“灰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更以时代价值出发,论述现代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科学构建绿色生活方式。针对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享乐至上的现实问题,从强化适度消费观念出发,倡导构建政府引导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和绿色文化机制。当然,绿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反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诉求与超越,也引起了价值观的范式革命。对这类问题的探讨还在继续,该书为我们思考如何构建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第六章“新技术: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该著作对绿色技术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建设生态文明,绿色技术是动力,而绿色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绿色技术创新的指引。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生态诟病。作者提出,城镇化建设呼唤绿色技术创新,著作总结了国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的经验和教训,也阐述了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具体能取得怎样的成效,则有待于我国的实践探索。整部著作逻辑分析独特,理论思辨深刻,既体现了本身理论的科学性、前沿性和鲜明性,也展现了作者足够严谨的科学探索与求实精神。

三、转换视角,反思现实,指明生态伦理教育的难题与路径,具有显著创新性

农业文明时代,是人类依附于自然、受自然支配。工业文明时代,是人对自然的单向度占有,人类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严重破坏自然。生态文明时代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大势,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凝结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集中总结。其中,绿色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这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作者才把个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思考汇集成书。第七章“新伦理:生态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尤其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冷静反思。作者认为,生态伦理教育是生存论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以及生态人格教育,它可以使人们积极参与到从工业文明范式过渡到生态文明范式的这一历史进程中去,进而增强生态伦理教育的历史时效。这里有两方面的实践路径:一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形式维度出发,构建生态伦理教育的体系;二是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组成社会的各要素,如政府决策者、企业负责人、广大青少年等都是生态伦理教育的对象,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作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研究视角上新颖独特,研究路径上敢于突破,研究结论上重视理论模式的操作性,特别显示了作者良好的学术创新能力及对学术的坚守、求真精神。

回顾历史,正如陈万球教授所说,中国面对解决经济发展与建设“两型”社会目标之间的矛盾,必须认清工业文明下的环境保护不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只有拥抱绿色发展,向一种更加集约、持续、和谐的文明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才能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中华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期望,这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努力。

D64

A

1672-934X(2017)05-0150-03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5.023

2017-07-15

林慧岳(1952-),男,湖南长沙人,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哲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何雨歆(1988-),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伦理文明理念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