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的时代意蕴与价值向度
——基于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的自洽性视角

2017-03-23 20:49:52邹宏如
关键词: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特色

邹宏如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理论创新的时代意蕴与价值向度
——基于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的自洽性视角

邹宏如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具有高度自洽性。一般而言,增强理论自信,就要毫不动摇地进行理论创新,这是理论自信赋予的时代性要求,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动下迎接各种挑战的需要,也是理论生命力的源泉。在新时期新阶段,增强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必须把握好价值向度,即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张力,掌握理论的整体性,提升把握理论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必经途径。

理论创新;价值向度;理论自信;自洽性

Abstract: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are highly self-consistent.In general,to enhance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requires unswerv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it is a kind of time requirement of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which is necessary to face with challenges under changeable situ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and which is the fountain of theoretical lifepower.Onto the new stage in new era to enhance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and to adhere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re supposed to hold properly value orientation,i.e.,dealing appropriately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emancipating our mind and matter-of-facts,grasping theoretical integrality,and promoting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ories,all of which are consistently persistent tasks and are the inevitable path to expand developing new frontier for Marxism theory.

Key words:theoretical innovation;value orientation;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self-consistency

所谓自洽性(self-consistency)系各种思想、理论、假设等观念体系的一致性与相容性,是“建构一个科学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之间、基本假设和由这些基本假设逻辑地导出的结论之间以及各个结论之间的相容性、非矛盾性”[1]。当前,在研究范式上,学界热衷于对理论创新的内涵与路径探讨,而对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的自洽性问题关注不足。事实上,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具有高度自洽性。一般而言,理论自信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又是理论自信的表现,它们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在理论创新中增强理论自信,在理论自信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我们党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

一、理论创新:理论自信赋予的时代性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华民族复兴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增强理论自信,就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动下迎接各种挑战的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逻辑规律。

(一)回应多元社会思潮挑战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愈演愈烈,文化霸权与主流话语权争锋激烈,加上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改革攻坚阶段,社会格局与利益格局发生巨大调整,给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沉渣泛起并与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纠结在一起,妄图消解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左右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如在哲学思想领域,宣扬没有主体便没有客体的“主体哲学”论;在经济领域,公然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及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政治领域,质疑并挑战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历史领域,歪曲历史,否定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抗日战争史;在文化领域,渲染西方“普世价值”等。

诚然,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并不惧怕质疑与挑战。多元社会思潮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它能够引发人们去思考诸多社会问题,但是,若不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任其自由泛滥,必然威胁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动摇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挫伤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当前,多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已经凸显,部分人模糊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坚守,反而把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视为“时尚”,迷失了自我,忘记了“我是谁”,丧失了理论自信。对于多元化社会思潮所带来的危害,邓小平指出:“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行行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潮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4]

如何用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思想战线的关注,如何回应别有用心的质疑与攻击,如何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筑牢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展现理论自信,是我们党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自身生活模式的一种价值选择和认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说它表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一种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生命之魂,在我国意识形态所有的价值目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处于统摄与支配地位。因此,在各种思潮激荡的背景下要使全国各族人民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党的理论创新力量,认识到理论创新为广大群众知晓和掌握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认识到理论创新对理论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马克思就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只有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和地区先进理论的前提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涵养,把党的创新性理论及时宣传普及,武装全党,教育群众,让群众知晓掌握;只有用党的创新性理论研判新的形势,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让人民大众切切实实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最终使之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信仰和共同精神支柱,不断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二)应对现代化事业艰巨性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艰巨事业,既无现成的答案可参考,亦无既有经验可以借鉴。就国情而言,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将担负一系列世所罕见的艰巨任务,仍将遭遇一系列世所罕见的矛盾和问题,仍将需要应对一系列世所罕见的风险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7]

恩格斯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8];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他们都深刻地揭示了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决定着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刻道理。但要知道,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的滋养。人类文明史也证明,理论创新往往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理论创新同样有着深切的体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理论突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引导我们战胜了前进中的重重挑战和困难,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理论创新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相当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一刻也离不开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对的形势环境、矛盾风险以及对我们治国理政的考验,困难前所未有。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才能在变革中把握方向、找到动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赶考”中经受考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向人民群众交出优异的答卷。

二、理论创新:理论生命力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是推动我们党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使得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彰显耀眼的光辉,影响整个世界。从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苏联列宁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们都是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崭新理论体系,都是理论创新的结晶。

(一)理论开放性:理论创新的必然性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0]。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化了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开放的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今天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每一次跃迁,都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解决了不同时期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如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回答了如何建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初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则围绕新时期改革攻坚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执政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承认其理论体系的终极真理性质,他们为吸取理论涵养总是敞开大门、与时俱进。正如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P248)。如果我们只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理论便会止步不前,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将大打折扣。社会实践在发展变化,党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发展,并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基本原理是经得起时代风雨考验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大厦并非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开放的,它从未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善于总结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以增强自身的理论涵养。一方面,它不断吸收借鉴其他的理论,吸收其合理内核,最大限度为我所用,以丰富自身理论涵养;另一方面,它又与时俱进,从时代高度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开辟自身发展新境界。

(二)理论实践性: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没有终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正是伴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样源于中国实际问题,又是对这些问题本身的超越,它的每一次增殖和创新,既是对实践的回应亦是对理论自信的增进。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P544)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2]马克思主义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绝不是远离世俗世界和脱离群众实践的理论,而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有着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实践的锻造中才焕发出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才与时俱进、长存常新。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照搬,只能靠自己摸索,如果我们只热衷于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无视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不关心,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照样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并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在破解现实的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增强理论自信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三)党的先进性:理论创新的内驱力

党的先进性与其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先进性休戚相关。一般而言,理论素养是思维能力的反映,政党的先进性,往往取决于政党自身理论思维的先进性,因此,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的先进性上,“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表现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指导行动”[14]。理论成熟是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以其理论的先进性为必然前提,对自身理论的坚定信心,是党永葆其先进性的强大精神动力。

理论就是旗帜,是一个政党的思想武装,理论的选择和旗帜的坚守受政党性质的制约。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其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价值期盼与价值要求。“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15],“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16]。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当前,抵御各种执政风险,经受各类执政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推动理论创新。因为党的先进性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滋养和牵引,增强理论创新有助于我们党的先进性保持和延续,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17],理论止步不前,旗帜不鲜明,立场不坚定,思想自然会变得迂腐和迷茫,理论创新的动力退化了,理论自信动摇了,党的先进性也必将消失,党的生命将走向僵硬。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提升理论创新能力和本领,党的生命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本色;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才能确保党的思想武装与其先进性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三、理论自信视域下理论创新的价值向度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确保了它永葆生机与活力,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理论自信,实现民族复兴,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

(一)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间的张力: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

理论创新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与发展,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给予理性的分析与解决,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给予前瞻性预见,并正确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首先就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要实事求是的关系。一方面,理论创新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就是要立足中国的实际,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创新思想和理念打开智慧之门。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与党和人民思想的不断解放紧密相联。今天,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依然需要依靠解放思想予以解决。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又必须要尊重事实、尊重实际。理论创新不是从理论本身出发,而是从实践中出发,从事实出发,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个实际。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尊重国情;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在新时期的新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二)掌握整体性:理论创新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理论创新,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学习。在新时期新阶段,广大党员干部特别要养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通过学习,更新观念,保持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讲究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能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割裂、歪曲甚至损害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口号化”“标签化”和“边缘化”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把握其思想精髓。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学习不仅意味着要完整准确地获得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包括通过学习使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有效改造,切实解决部分领导干部精神懈怠、贪图享受、服务意识缺位等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真正做到真学、真懂和真信。

(三)提升把握理论的能力:理论创新的关键着力点

推动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还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把握理论的能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建设的根本。”[18]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并自始至终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提高把握理论发展的卓越能力奠定了理论自信的基础。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愈益明显,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想蔓延。随着意识形态渗透的深入,西方意识形态“虚假论”“多元论”“淡化论”“终结论”等论调沉渣泛起,在国内部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真空”和“信仰危机”,部分人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西化”观念同化,共产主义信仰动摇。如果任由这些思潮泛滥,必将威胁党的执政合法性,影响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进而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和安全,对坚定理论自信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升党驾驭风险、把握理论的能力就显得尤为急迫。当今世界,我们党面临的内外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党所面对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更为尖锐迫切,全面提升党自我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范式,拓展时代视野,迎接国内外形势变动下各种挑战显得极为重要。

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1]张国启.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自洽性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1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14:12.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2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83.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13]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3.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0.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1.

[17]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18]邓川.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2):54.

[19]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Era Implic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 Self-Consistent View Based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Confidence

ZOU Hong-ru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D61

A

1672-934X(2017)05-0081-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5.012

2017-07-18

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重大项目(2016ZDAM0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XJK012QG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邹宏如(1967-),男,湖南南县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意识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40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3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