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裴 鑫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素养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裴 鑫
写作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就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另外,还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
素养 文化积淀 观察思考 环境
“语文的内涵主要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1】写作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植科学理性精神,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写作教学实践及对写作教学的相关需求和利益认识而进行的价值选择。价值观是有自己的特性的,每个人所具有的先天个性与后天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再加上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个体的价值观在形成时会有各自的特点。初中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如:《斑羚飞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对待野生动物,如何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再如:《背影》让很多被溺爱的独生子女看到了一个孝子的形象,他理解父亲,他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这种深情一定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在作文时,也能体现这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于现代的初中生而言,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更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但是初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如:经常受“碎片”信息的影响,难以抵挡网络谣言、八卦的诱惑,有时口头的说服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而现实的“人间万象”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更能让学生体会人间冷暖,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引入时事材料并与学生一同分析,在写作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品《扶不扶》播出后,一度成为学生作文中热议的话题,“扶”可能会带来金钱的损失,“不扶”带来的是良心的损失,该如何选择?面对跌倒的道德,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被讹诈只是个别现象。想想看,如果有一位老人摔倒在你的面前,你伸伸手,一条生命可能被你挽救,你转身离去,一条生命可能会就此终结。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一种正能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作文当中传递这种正能量。
文章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志向,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在指导写作时,应教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因为这不仅是作文的关键,也是做人的关键。
“文章往往体现一定的文化意识,所以‘课标’,要求我们‘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无论是生活类作文,还是文化类作文,我们都应该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看问题。”【2】文化积淀是每一位写作者学习与生活所必须的,这是使文章具有丰富内涵、深刻思想的重要保证。法捷耶夫说:“对于作家来说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知识是必要的,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生活的真正表达者。”就是说一个写作主体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要想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读书,读书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写作水平。“文学作品能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3】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必由之路。初中生的阅读积累有限,最简单的阅读方式就是从课本入手,由课本拓展开来。初中的课本中也有来自厦门本土的作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作家,让这些作家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文化的窗子。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舒婷,她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是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女诗人,学生也非常熟悉,她的《致橡树》深受青少年喜爱。《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也是本省作家,同样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我们引导学生跟随这些作家前行,以家乡有这样的作家为荣,进而爱上他们的作品,如果中学生在故乡传统文化氛围的长期浸润下,将其融入自己的血脉,就能使文化积蓄越来越多,写作材料也越来越丰富,写作素质也就提高了。
在对文化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感悟亲情可以选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悟生活可以选择刘墉的散文,思考文化可以选择余秋雨的散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选择做出正确的指导。选定较为喜欢的作家作品,长时间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使得自己对某些语言风格极为熟悉,思辨问题更加深入,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己用。
有了文化的积累,作文还是要写自己,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杜威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著名命题,其实对于作文来说,更是“作文即生活”。尤其是在初中作文教学时,如果“生活的外延”特别狭窄,就很难将“关注生活,汲取源头活水”的写作理念有效的灌注到写作当中。在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关注细节,丰富语言,形成思想。想让生活成为写作素材的源泉,还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人生经历就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体验、思考等,经历是一种财富。这一方面是获取认知方法、增加知识积累的方式。另一方面从习作的层面,又是一种洞悉写作素材、获取写作源泉的途径。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对学生观察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留心周围事物”“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也要求老师、家长不能把学生限制在两点一线的生活当中,而应该更多地参与生活。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生活,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她经常因时因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和游览活动,如带学生参观“一大”会址、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这样,学生真正成了生活的参与者,作文内容自然也会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根据认知的规律,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不断丰富写作的素材。另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观察生活的方法,做到敏锐观察事物,力争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写作之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大脑中重现自己曾经观察过的事物,无疑是一种指导观察的有效方法。比如,引导学生写亲情,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亲人、观察亲人,眼睛看到亲人的形象、动作,耳朵听亲人的声音……这样,多角度观察人物,能有效抓住人物特点,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思考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利用多种训练素材,逐步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帕斯卡说:“我思故我在。”文章是思想的产物,文章中的景、物、事都有思想的盐分。大部分作品都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吴敬梓因为对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机制的不满完成了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史铁生由于身体残疾而引起对生命的思考完成了《我与地坛》。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多联系现实生活,比如:2016年7月10日,湖南省华容县发生重大管涌险情并出现溃口。在抢险救援中,出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身系安全绳的抢险人员驾驶着载满麻石的卡车驶向溃口,在卡车坠入溃口前跳下卡车,用连车带石的方式堵溃口。教师要从这些媒体争相报道的感人事例中,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最后归纳概括出结论:大灾面前,更能展现人民的智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思考能力的训练中,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老师可引导学生从眼前具体的事物展开联想、想象,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特点,通过这些特点联想到相似的事物。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掌握了形象思维的一般方法之后,可进行未知事物联想、以字词等抽象素材为对象的联想和想象。例如,由眼前碧绿的麦田想到秋天累累硕果,进而想到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回报。总之,无论是客观的思考,还是主观的想象,都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内容。
美国作家安﹒拉莫特在讲到自己的写过环境时写到“他整天都坐在书房里,撰写跟他所见所知的人、地、书和文章。我从小便是跟这样一个人共同生活。而父亲的写作完全出于自己的选择。”【4】作者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特别是这种不受限制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对作者的成功有直接的影响。马克思曾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 经常性、随意性的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标》中也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为作文营造一种宽松的充满情趣的气氛是很必要的,写作不限内容,学生自由发挥写随笔,随笔当然是随心所至,随意而发,随情而写,只求给学生以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认识,从写作中获得快乐。初中生思想更活跃,感情更敏感,个性更强烈,更渴望这种无拘无束的写作环境,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实践证明,要克服学生动笔的惰性,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要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 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就是要打破学生“学校——家庭”二点一线的生活、学习轨迹,要顺应学生的天性,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一片自由的天地。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把生活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自由的写作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循序渐进的进行文化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作文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写作素养也一定会像芝麻开花—样节节高。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2)
【2】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漓江出版社,2015(7)
【3】季羡林.谈写作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3)
【4】安·拉莫特.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商务印书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