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不妨从“微”体验开始
——例谈起步作文的讲与评

2017-03-23 15:56:14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7期
关键词:盒子习作作文

起步,不妨从“微”体验开始
——例谈起步作文的讲与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温彩虹

“微”体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小场景或小游戏,使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成文,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唤醒学生曾经经历或关注熟视无睹的生活情境,最终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一、“微”体验式的“作前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习作中写道: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但是,根据笔者所教学生的特点,让刚刚开始接触习作的他们迅速找到素材,没有激发点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根据教材引导学生读例文,写经历,不仅对于大部分学生有难度,而且在“评”作文时,也会缺乏针对性。于是笔者独具匠心带着学生进行了一次“微”体验。

教师上课前将镜子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课堂上,教师神秘地告诉学生要送给他们一份礼物,就装在这个盒子里,让学生猜猜。学生自由表达后,教师巧设语言台阶——“刚才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辅助学生把零散的词语组织成了一句完整的话语。

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拓展,让学生在熟悉的句式引领下感悟内容的参差变化之美。之后,教师请一个表现力强的学生来看礼物,引导学生用“只见……”将自己看到的说出来。最后让学生亲眼看过礼物后出示答案——老师送给他们的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语言“支架”将活动过程说一说。说的过程学生的内部语言就会转化成口头语言,接下来“写”的过程就会更流畅。

课堂体验一直是学生最为喜爱的环节,通过“微”体验,激发起来学生表达的冲动和原动力。这样的作文教学以新颖的优化的情境形态为刺激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使学生从具有新颖性的客观物象的观察中,得到新的感受和感官上的满足、愉悦,唤起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客观物象的热情[1]。体验时的他们全情投入,心态放松,表达自然,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然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了素材,而恰到好处的“语言支架”又为他们的写作降低了难度。体验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只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分享体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感受,没有给学生套枷锁,没有过多的技术指导,体验中独特的“学生”依然鲜活存在。体验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将体验拓展到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明白“刷牙时”“洗澡时”“吃饭时”……都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素材。

这样的“微”体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作文,但这样的“讲”,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于呵护起步阶段学生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微体验”式的作前指导就像太阳,将习作的光芒悄无声息地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

二、“微”体验式的“作后讲评”

习作修改是教师认为最重要,然而却是学生认为最模糊的一个环节。“微”体验式的“作后讲评”既有共性又有针对性,更容易让起步阶段的学生学会修改。

1.批改有效果。对于起步阶段的学生,在批改习作草稿时,教师要做有心人,批改时要掌握现状、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在习作中的不足和优点。以第一篇习作《神奇的镜子》为例,批改草稿时就会发现习作中有语句不通顺的,有叙事不完整的……还有写得特别优秀的习作——能将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的,会将自己的感受写进去的……这样的批改是有效果的,批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情况心中有数,为下面有层次的分享打好了基础。

2.分享有层次。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有层次地进行朗读、分享。首先教师先选一些语句通顺的,叙事完整的同学进行分享,分享结束让同学们夸一夸这些同学,夸奖中教师顺势总结出这些学生习作的优点。接着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同学的习作进行讲评,尤其对于中年级需要掌握的标点符号——冒号、引号的使用稍作指点,以上所“评”的是最基本的三年级习作要求。

接下来分享的就是优秀的习作片段了,如,有的同学看到老师拿着一个盒子走进教室,就对盒子进行了描写——这个盒子上面有一只毛茸茸、棕色的小熊,这只小熊的眼睛像黑豆,非常可爱;有的同学将观察到的同学形象写得惟妙惟肖——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肩膀上耸,嘴巴紧紧地闭着,仿佛看到了什么很重要的秘密;有的同学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快,温老师说可以选一个同学上去看礼物,哎,幸运终究没让我沾上边儿,孔宇哲成为了这个幸运儿,我羡慕死他了……在分享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即使教师不做讲解,但是他们的语言势必会引发同学们的共鸣,对于帮助学生习作水平起到很好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神采奕奕,而且还感受到了用言语编制成文字的自信。

这样的“讲评”摆脱了枯燥,它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还让同学明白自己的文章在哪里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3.修改有策略。老舍先生曾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笔者和学生交流了这句话以后,学生明白了,修改习作得先大声读,看到错别字马上改正,读到不通顺的地方进行修改。读完以后就要进行“补”的环节了,因为听完了大家的分享,所以学生个体也会有很多想法,这时就可以在原文上进行补充了。体验时,课堂很热闹,此时,有层次、充满快乐的点评就像一把箭洞穿了修改中的迷雾。接下来有针对、有策略的修改,就保证每一个学生充分进入自己的习作。

修改习作,承载的内容很多。根据学生特点,起步阶段的修改习作不易繁琐,“一改二补”清楚明晰,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也可以让修改真正落到实处。“微体验”式的作后指导删繁就简,学生就会感受到,原来修改习作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微”体验不可避免地会让学生选择相同的题材。可是,同样的题材也能写出好文章,此时的“同”是为了将来的“异”。况且这里的“微”体验并不是狭隘地局限在创设情境,而是以它为引子,将学生曾经身临其境或熟视无睹的情境唤醒。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而就是生活本身。”[2]起步阶段,“微体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关注生活,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有了敏锐的嗅觉,学会开始感受到“放学路上的一次小偶遇”“新来到班级的小胖胖”……这些生活都可以走入自己的文章。习作就这样由陌生面熟悉,由遥远便亲近,生活和作文便这样无声无息地结合起来。希望 “微”体验这扇小窗,把学生习作引向更广阔的生活舞台。

猜你喜欢
盒子习作作文
有趣的盒子
寻找神秘盒子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习作展示
肉盒子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07
盒子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