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做到“目中有人”
文 | 刘 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是指导者就不应“代庖”;教师是启发者,是启发者就不该“填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目中有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力争让学生有不同的快乐体验和收获。
自主有效课堂是灵动的课堂,要求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角色互换”活动,即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将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当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全是“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都会进行必要的引导。课标注重对学生两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努力从台上的“演员”变为幕后的“导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三“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我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我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成“让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想法,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的目标,为其更高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堂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延革老师的课例和报告。专家报告一般都是专家台上讲,老师台下被动地听。然而刘老师却大胆改革教师培训的形式,从现场选取40名教师作为学生开展培训活动,我很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参与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角色和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关注学生教师如果只一味地关注教学,而不关注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他的教学一定是失败的。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感受。刘老师特意提出“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他不想回答问题可以不必回答”,还有“教师语速要慢,慢到90%的同学都能听到”,如此从每个细节关注学生,令我受益而感动。
培养自信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究,多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那天刘老师给我们每人一个学具袋,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了一下,原来是小棒。这时刘老师问:“有谁已经打开看了学具?”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都举起了手。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准看……不准动……”好多限制学生的语句令学生喘不过气来。刘老师借此忠告我们:“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上课前满足一下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上好课。”
在教学中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老师错了允许学生提意见,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刘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朴实而中肯。培训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上课的过程中,有一道题很难,难住了所有“学生”,刘老师耐心地等待着,足足有两分钟的空白时间,终于等来了回答的“学生”,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小细节,却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的信心与期待。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才会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微笑有关研究表明,微笑应用于教学,具有神奇的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恰当地将微笑带进课堂,用微笑去温暖学生的心灵,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压力,敢于表达自己,个性会逐渐张扬。刘延革老师的微笑始终感染着我们,80分钟的课令人感觉意犹未尽,整个过程中我思考并快乐着。
那一天,我是“学生”,明白了学生最不喜欢出错,从众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重于关注学习。
那一天,我是“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教师的责任重大,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多想一想学生的感受,多为学生着想,这样课堂才会变得轻松活跃。
那一天,我是“学生”,明白了直观教具的作用,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茅塞顿开。
那一天,我是“学生”,知道了老师的微笑能给学生无穷的力量,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
……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如在教关于圆的知识时,不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而是让学生通过一个活动去发现和领悟。教师让班长站在一个位置,要求其他几个同学到班长的距离要一样远。实际上就是以班长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形。为验证距离是否一样,教师拿出一条绳子,这样就引出了半径和直径。圆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班长站在哪儿,哪儿就是圆心,这无形中就突破了教学难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通过站队这样一个游戏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关于圆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是扎实而有效的。
教学设计是“静态预设”,但课堂教学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学生获取知识而言,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只有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迸发出真正的活力。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一个学生举例骰子。结果有学生质疑:“骰子的角是圆的,不能说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当时没有学生能解答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用手捏一个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教学环节提上来,让学生先捏然后变形,结果物体的体积并没有变化。这时学生恍然大悟。这成了本节课的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机智、巧妙地运用生成的确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教师要对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充分发挥生成资源的教学价值。
当今时代,学会合作已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获得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体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队的共进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小组合作学习都流于形式,走过场,表面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为合作而合作,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我坚持认为,能独立思考的就不合作,独立解决不了的才去合作。如北京特级教师柏继明上《统计》一课,先放了一段录像,各种各样的汽车飞驰而过,让学生数出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数不过来,怎么办?他们主动提出“我们分工去做”,由此合作学习自然产生。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这样才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还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合作之前学生先要有独立的思考,以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成长在课堂,教师的发展在课堂,课堂是师生携手共进的殿堂。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让爱和智慧充满我们的课堂,使师生获得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