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沫 林
课程改革要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沫 林
作为全面发展,理想的个性是和谐,没有和谐的教育就不可能达到人的和谐的发展。学习、上课、完成作业、得到分数,绝不应当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尺度。中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还不够成熟,他对这种日常的衡量评价,特别敏感和极其脆弱。因此,教育应当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信人们是用许多尺度衡量他,是从各个方面来看待他的。一个还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到我们这里来上学,我们不应当用“学生”这个词的狭义的理解来看待他。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需要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和成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和谐的教育就在于,使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多方面活动的道德丰富性,在学校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得到表现。
在实现全面发展思想及解决由此而来的一切复杂而困难的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进入这样一座宫殿——它的名字就是知识和教养,以及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的意义所在和快乐所在。青年一代应当把这件事情作为人生最宝贵的成果加以珍惜。然而看来有一种反常的、简直令人莫解的事实是:一部分青少年却把这种快乐的学习当成一种苦事,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而教师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无休止地跟这些所谓“差生”进行斗争。那些世世代代以来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东西,那些人类多少优秀儿女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东西,在一部分青少年有时还包括一些儿童的眼里,好像都失去了意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现象再也不应当继续下去了!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缺乏和谐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活的核心,把个性对环境的态度的丰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于一点,才有可能克服这种现象。我们的时代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道德问题(它同时也就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开辟了新的境界。这就是社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就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即使个人服从社会义务,又符合人的个人愿望。这就是责任感的含义。
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即从幼小的年纪开始,使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有一个叫作“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件复杂的事物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以至要想理解结果的由来,就非得深入地钻研各种原因的接触点不可。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泉源,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之间达到高度和谐的地方才得以展开。
一个人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范围越广,他在教养水平的眼界越宽,那么他对自己将要终生从事的需要智力的、充满创造性的劳动的要求就越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使他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同时,把学习看成是需要智慧的事情,从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年轻学习者的尊严感。
总之要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们明白:如果没有文化财富——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暗淡、狭隘,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的幸福。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不可熄灭的向往。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