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四川省马尔康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 甘康平
创新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小学作文更是体现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为了培养创新能力,第一,得正确理解创新及创新教育;第二,搞清创新教育与作文教学的联系;第三,掌握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
作文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小学作文更是体现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小学的作文教学并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课时量来看作文只占小学语文的七分之二,像是从属于“阅读”教学,因为“阅读”占语文课的多数。一般教师也容易因此认为作文只是阅读的陪衬,如何教无关紧要,只要上好了“阅读”课就行了。殊不知“作文”在语文课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保证,更是所学语言文字知识能否运用的关键,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选择、分析、组织等能力的训练方面具有独到作用。它是语文教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之一。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指创造性、新意等。我国的创新教育是这几年来在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现状——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此观点的提出是对我国乃至全球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理论的扬弃,是为了寻找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突破口。在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高新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越来越快;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的贡献;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际竞争的热点。同时,这一进程已具有全球化、本土化、信息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基于此,创新教育才成了教育发展必然。
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包括:第一,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对问题做出反映的能力;第三,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第四,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第五,善于发现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的能力;第六,能进行多种意义变化的能力。而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写文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创作(创造文艺作品)。它包括:观察生活与分析生活、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选材方法和组合技巧、提炼中心和表现主题、审题和表达、描写和议论等知识的教学(教师)和运用(学生)。创新教育和作文教学有何联系呢?相同点: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教学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点:第一,创新教育是大概念,是对所有能体现创新性的教育的总称;作文教学是小概念,它只是能体现创造性的一种教育形式;第二,只要能体现“前无古人”的教育便是创新教育,而作文教学在体现创新性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创新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还蕴涵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文教学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学习的革命》中说“所有学生生来都是天才,但是在孩子入学的六年中被磨灭了”,也有人说:“小学是听话的教育,中学是考试的教育,大学是知识的教育”“小学入学是‘?’,毕业是‘。’”“小学教师是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扼杀人才”……如此等等的说法说明作为教师如果缺少创新意识和精神,其教育就不可能成功。
(二)以学生为本,分析学生特点,为创新教育创造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确定作文教学目标时就应注意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多变地考虑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本身就应具有创新性,其创新定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从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去进行创新,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置于教学的首位。
(三)为克服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随意性、盲目性,为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作文教学应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使学生的能力螺旋上升
1.以文体为序的训练。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主要是以文体为序编排的。它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个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例如:写人的训练,大致按照“写一段人物的外貌——通过一件事写人——通过几件事写人——抓住人物的外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序列进行的。这种序列训练,其优点是重点突出,符合小学生作文的认知规律,不足之处是现行教材在同一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过分分散,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同时由于过分突出记叙文的训练,或对于记叙文的文体缺乏深刻的理解,使得作文教学文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因此,探索新的文体的序列势在必行。
2.以语言为序列的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其类型主要有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和李昌斌的“作文训练四步走”。它们可以克服以往作文训练无计划、无序列的状况,对边远山区、广大农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的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成果对这种序列提出了挑战。“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训练序列主张:“开始就写成篇文章,先求完整,再求扩展,之后求浓缩和提高”。因此,以语言知识为序列的训练,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词、句、段、篇的训练序列,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3.以能力为序列的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察——思维——表达的三级训练序列;二是,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的四级训练序列;三是,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的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项目和步骤,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良方,更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必将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出现更多更新的类型。
以上三种训练序列,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我们应集三种序列为一体,设计出动态的作文训练序列。
(四)张狂个性,走出心中的“盘陀路”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格言说明文章是人格的印记,个性的凸现。培养形式的创新精神,即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它是决定个人内隐和外显行为并使之与别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心理特征的统一,它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动力结构。就小学生而言,个性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智力、创造力与人交际的能力,以及动机、志向、自我意识等。为此,我们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在作文教训中培养学生的主见。由于小学生纯真活泼,兴趣广泛,对生活、对社会充满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环境与事物,期盼社会变革。在作文教训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多彩的学校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将学生感性与理性认识过程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形成主见,自主作文。
2.张狂个性,就必须抓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思维。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实现自我的创造。诚然,自我创造对于旁人或许不是新的,没有多少公益价值,但能激活其自身的创造个性,激发其潜在能力。在这方面作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文中,学生或思路与众不同,不人云亦云;或在思维观察中标新立异,不盲目从众;或在思维方法上独树一帜;或在思维结果上超凡脱俗;或在遣词造句上“语不惊人势不休”……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创造精神的映射,都是学生创造的火花。
3.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其个性的核心,是学生的自我取向、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及自我控制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而小学生的作文,正是在确立和表现其自我意识,因为它具有习作性、倾吐性、交际性,更具有自我教育性,是“我手写我心”。
(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专题作文”
1.确定专题,明确任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正如《红楼梦》所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专题内容应当与社会生活、尤其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只要放开视野,拓宽思路,专题府首可得,例如:课业负担问题、学习目的问题、减负问题、轮滑风、“呼拉圈”现象……
2.围绕专题组织学生考察、访问和搜集资料。此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没有自主性也就没有创造性。怎样进行考察?如何搜集资料?尤其是资料的选择、整理和加工,都要自主做出决定,都要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精神。比如,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之考察、访问、搜集,就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由历史到现实,由国内到国外,由一国到世界……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八岁学会电脑,十二岁会上网,这在我们这里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有些地方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如果实现了网络教育,学生凭借电脑,可以广泛、迅速地搜集有关的专题信息,不仅能够完成专题作业,而且能够为形成“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创造条件。这样一来何愁学生作文不“成竹在胸”,何愁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提高”。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完成作业,经过前两步,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就进入“怎样写”。所谓怎样写,就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是对考察、搜集的资料选择、整理,然后合理安排;遣词造句,是组织和选择文字把要表达的事实材料和思想内容正确清晰的表达出来,因为把“写什么”和“怎样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会使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语言文字不单是构成文章的部件,而且也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求学生会将语言文字拼成文章,而且还要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把考察、搜集的事实、材料、思想、见解表达准确,并力求生动、深刻。只有这样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才能逐渐使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创新精神,老师应保护发展学生“神奇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出创造性,使学生走出心中的“盘陀路”,插上创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