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葛晓丽
作文课,动起来
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葛晓丽
作文的过程成了学生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的过程。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程式化、成人化、政治化等现象,能真正体现孩子童心、童真、童趣的作品却寥若晨星。如何挣脱作文教学中的种种人为束缚,辟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篇新天地呢?依据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遵循课改的新要求,我觉得,要实现作文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开放,让作文课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不畏惧作文,让作文在润物无声中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
六年级的学生作文,细节描写是关键。如何在文中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者揣摩人物的心理,都非常重要。
最近,中央电视台节目中的魔术表演有点火。之前是刘谦的手穿玻璃取物,后来,又有了香港的“甄魔术”。表演者穿墙而入,和家人一起吃起了元宵。这些表演能吸引人的眼球,引发人们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
作文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以魔术表演为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有位羊力大仙,他凭着一“透视眼”,能隔着木板猜着箱子里的东西。厉害吗?我们班有位同学,对这个也很感兴趣,反复琢磨,多多练习。现在,也能隔着纸盒听出纸牌的点数,闻出纸牌的花色了。”
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啊”起来。这时,我顺势提问:“哟,同学们的表情真是丰富啊,你们心里在想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心理感受。有的觉得难以置信,根本不能做到这些;有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信将疑。
这时,我请出小魔术师给大家展示一下。在展示之前,出示一段范例,提醒学生观察时的注意事项,以授之以“观察”的方法。
以上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为例,一位同学留心细节,写出了精彩的片段。让学生读一读,思考:小作者写了哪些人的表现?同学们发现,整个场景中,参赛队员的表现最突出,小作者花了许多的笔墨去描写。还写了观众的加油和呐喊。这时,我巧妙点拨,这在写活动的场面中,分别叫“抓点”和“抓面”,既突出重点人物,也关注整个群体反应,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才能把情景写活。
接着,我又追问,着重写了人物在比赛过程中的的哪些方面?同学们分别找描写动作和神态、语言、心理词句。这时,我相机点拨:小作者关注到了细节,仔细观察老师和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个活动场景写得多精彩呀!
带着这份好奇之心,同学们目不转睛观看了小魔术师的精彩表演,可看不出丝毫的破绽。
一个个目瞪口呆,你看我,我看你,找不出所以然,一个个称道“神奇”。
这时,我选一位同学上台,对他耳语几句。最后当着全班的面说:“这是咱们的秘密,可不能泄漏,你能不能守口如瓶?带着小秘密,回到座位上去。”他心领神会地点头回到座位上。同学们心里痒痒的。
“魔术玩到现在,你最最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表达,都急切地想知道真相。
“要说练成了透视眼,那是戏言。那隔着信封纸猜出这张牌的,靠的就是纸盒外贴的这张锡纸。纸牌放进去前,借助锡纸的反射,老师就已经看清楚牌的点数和花色了。现在,你知道我用顺风耳和灵敏鼻只不过是什么呀?”
“掩人耳目”。“虚晃一招”。
“你看,魔术就好玩在让你意想不到,激起你一个又一个心理变化。同学们,除了关注活动场景,还可以适当关注自己心理的变化。”我写下了“心理变化”四个字。
趁热打铁,我让每个人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都写出来:“都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魔术有时就像一层窗户纸,隔着这层纸,觉得它意味无穷,当捅破这层纸后,就觉得原来魔术这样简单啊,就像是脑筋急转弯一样。但它也有自己的魅力和智慧所在:能给人带来惊奇和快乐。正是有了这些亲身的经历,真切的体验,我们就有了一段段很快乐的生活记录了。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仔细观察,用心揣摩。课后,再整理整理,就是一篇真实、生动的体验作文了!”
这时,一切都水落石出,同学们顺利完成了习作。
这次活动作文课的尝试,让我深刻认识到:要通过一个活动场景的创设,激发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再通过巧妙引导,才能指导学生将活动场景生动细致地描述出来,而非只停留在活动的氛围中。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作文课才会变得异常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久而久之,他们会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