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城北中学 周微微
精心预设,让即时生成在初中语文课堂多元融合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城北中学 周微微
课堂上的生成具有它的必然性,但是有的教师只重视生成,而忽视了预设,这样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对这种过分强调生成的现象引起足够的警觉。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之为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我们已经习惯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按照一定教学程序顺利地开展进行。这样,就会让教师的预设顺利的完成。然而这样只会让生成淹没在萌芽状态,学生们不敢有任何的思维的逾越,从而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很难受的事情。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对于学习语文产生畏惧的心理,不利于个性的张扬。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制造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环境。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众所周知,这篇文章是一篇痛斥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在学习了该篇文章之前,教师就应该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在教学中请学生们分组来排演相关的话剧,以帮助他们通过排练话剧的形式更好地熟记其中的细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者,也可以根据“孔乙己到底是可不可怜”为题,进行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赛。通过让学生们以课文内容为线索,进行分析和探究。在这样的课堂中,使得学生的知识在建构中形成。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有了初步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教师预设的必要内容。课堂教学,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和内容进行筛选和设计。在学习了新课程之后,教师也不能过急地就开展下一课程的学习,而是可以放缓脚步,带领大家去体味文章,思考其中蕴藏在文章当中的人生哲学。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一则有关事物激励人意志的故事:著名将军威灵顿在战败逃生之余,对人生充满了绝望和失落之情,不知道今后的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但是当他看到了破农舍里蜘蛛为了结网不断努力尝试的行为之后,深受鼓舞,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击败了当时显赫一时的皇帝拿破仑。同样,作为作者的宗璞,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旺盛的紫藤萝,那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得作者也对生活重拾信心,敢于再一次走出人生的低谷。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产生了走进文本的欲望。所以,学生很快就融进了文本。实践证明,预设中注意唤起了学生的内心的体验。有利于理解文本,从而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教材中的文本语言生动形象,情节跌宕,学生读起来有兴趣,理解起来不会有困难。然而,每个人的思想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地展开想象,还原文中的场景,这对理解文章的主旨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解读中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并且分组进行讨论,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在这样的预设下,才能及时的处理学生思维的“意外”。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1)作者用了哪些形容词来表现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2)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事物。(3)作者积极的渲染百草园是个有趣好玩的地方的目的是什么?此时,学生们通过讨论认为“鲁迅笔下在说明百草园的枯燥和无聊,最终上升到封建制度对幼儿的毒害之深”。而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不懂得传统教育的好处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对于这样的“意外”我们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学生就会陷入歧途。
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而且课堂生成是随时发生的。成功的教学是把教师的课堂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有机的融合到一起的,这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我们知道,作者在创造过程中能够上把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结合在一起,描绘出的一幅幅真实而又朦胧的景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如诗歌中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串联起来的,是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的景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地方。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对其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意象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教师在预设时就通过介绍诗人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把枯藤、老鼠、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描绘的绘声绘色,从而勾勒出了深秋萧瑟单调的场景,表达出了诗人对于深秋孤寂的悲伤之情。诗人通过把这些意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意境,把出门在外的游子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淋尽致。而课堂中有学生认为这是离乡的游子欢快的心情,原因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明媚的春天的情景。这样的生成表面上看不无道理,然而其他几个意象更能表现离乡游子的落寞之情。这样的融合,使预设与生成水乳交融。
总之,成功的语文教学既离不开教师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的生成。如何让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统一起来,就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负面生成放任自流,而应该采取机智的方法让学生回到预设的安排中来。这样,初中语文课堂就会让预设生成变成和谐的统一,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多元发展。
【1】陈玉荣.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知、感悟与生成”【J】.语文学刊,2015(11)
【2】王静平.透过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分析探究能力【J】.教育革新,2014(09)
【3】郑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知、感悟与生成”【J】.吉林教育,2015(36)
初中语文 预设 生成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