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032)
肥胖与乳腺癌间的爱恨情仇
◎吴晶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032)
笔者本不是标题党,但肥胖确实与乳腺癌的发生、预后相关。
以瘦为美的当下,许多姑娘明明已经弱不禁风了,仍说“太胖了,我要减肥”。注意,笔者所说的肥胖并不是视觉上的,而是有具体衡量标准的,即体质指数(BMI),也就是体重质量指数,由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得。根据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推荐的标准,将BMI分为低体重(BMI<18.5千克每平方米)、正常体重(18.5千克每平方米≤BMI<24.0千克每平方米)、超重(24.0千克每平方米≤BMI<千克每平方米)和肥胖(BMI≥28.0千克每平方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张雷等统计发现,2008年北京市新发乳腺癌病例3460例,BMI平均值为25.7千克每平方米。病例中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绝经后乳腺癌病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9.7%、40.2%、55.1%和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绝经后女性,肥胖可增加乳腺癌发生率。
同时他们还发现无论是临床分期还是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随着BMI增加而加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病例中,乳腺癌中、低和未分化所占比例高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肥胖会加重乳腺癌病情。
兰州大学的宋桂杭等对肥胖与女性乳腺癌预后因素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7项对肥胖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中,肥胖组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于非肥胖组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项对肿瘤大小与肥胖关系的研究中,肥胖组肿瘤最大径大于2厘米的比例高于非肥胖组;5项对肿瘤病理分级与肥胖关系的研究中,肥胖组肿瘤病理分级为3级的比例高于非肥胖组(分级越高越不好)。即肥胖是乳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
复旦大学医学院的郝爽曾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上海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可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的110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BMI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超重和肥胖患者预后差。
其实就是“脂肪与乳腺癌关系的机制是什么”。
乳腺癌完整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是目前认为一个重要机制是肥胖女性脂肪组织产生过多的雌激素,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敏感组织获得较多雌激素的刺激,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此外,与肥胖症相关的激素水平异常,如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因子、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等的异常,也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以及脂联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是控制体重的“金科玉律”。摄入和消耗是肥胖的控制点。没有所谓负卡路里或越吃越瘦的食物,任何抛开量来谈食材会不会长胖都是耍流氓。偶尔贪嘴,多吃了也没关系,那就运动消耗它。其实,减肥就这么简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