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卫
甘肃陇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省陇西县 748000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对比
孙 卫
甘肃陇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省陇西县 748000
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6年9月102例健康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部位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1例,采集手指末梢血;B组51例,采集肘静脉血,两组均连续采样2次,观察并比较2次采样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A组在2次血常规检验中,各项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次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血相比,应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更具稳定性和准确性,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对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应尽量选用静脉采血法。
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体检、疾病诊断中极为常见,可通过检测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数量等指标,初步判断检查者的身体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此在临床检验中,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研究指出[1],采集不同部位的血液样本,其血常规检测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收集102例健康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3月~2016年9月102例健康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无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脑肝肾脏器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传染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根据采血部位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20~46岁,平均(32.63±3.15)岁。B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19~48岁,平均(32.09±2.84)岁,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临床研究。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样,其中A组采集手指末梢血,选择无名指或中指,适当揉捏指尖3~6次,常规皮肤消毒,用末梢采血针迅速完成穿刺,弃掉第一滴血,随后用微量吸管收集20ul血样,装入抗凝离心管中摇匀。B组采集肘静脉血,受检者取端坐位,穿刺部位选择前臂肘静脉正中,常规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穿刺,抽取静脉血量2.0ml至抗凝管中,混合摇匀。两组均重复上述操作采集2次血样,并使用日本sysmexΧ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检测,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上的说明书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血样2次血常规检测的结果。血常规指标主要观察: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数量(RBC)、血小板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数(WB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经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A组2次血常规检测的结果
第1次:WBC(6.47±0.73)×109/L,Hb(122.34±5.16)g/L,RBC(3.42±0.66)×1012/ L,PLT(209.58±9.52)×109/L,MCV(87.37±2.29)fL, MCHC(321.03±10.48) g/L,HCT(41.16±1.37)%。
第2次:WBC(7.53±0.81)×109/L,Hb(137.27±5.28)g/L,RBC(4.26±0.49)×1012/ L,PLT(294.76±11.04)×109/L,MCV(97.04±2.31)fL,MCHC(348.55±6.20) g/L,HCT(51.58±0.59)%。两次检测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B组2次血常规检测的结果
第1次:WBC(7.06±0.94)×109/L,Hb(135.62±4.49)g/L,RBC(4.27±0.11)×1012/ L,PLT(303.95±13.52)×109/L,MCV(94.73±1.77)fL, MCHC(337.42±7.69) g/L,HCT(48.28±4.63)%。
第2次:WBC(7.15±0.27)×109/L,Hb(136.05±2.14)g/L,RBC(4.32±0.28)×1012/ L,PLT(305.23±8.14)×109/L,MCV(95.39±1.35)fL, MCHC(339.16±5.84) g/L,HCT(49.81±3.03)%。两次检测结果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其结果可直接反映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是临床诊断、治疗和预测病情的重要依据[2]。在临床中,常见的采血方法有肘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两种,其中末梢采血因其具有快捷、无创等特点而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此采血方法在采样前需要揉捏手指,易使组织液压入血样或挤压正常细胞,加之受外界环境温湿度影响较大,导致其血液样本不稳定,检测结果失真;而肘静脉采血具有操作简单、采血量多、血液循环良好、且样本不受环境因素干扰等优点,已成为了血常规检查的首选采血方法[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采集末梢血的A组其2次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集静脉血的B组,其两次检测结果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末梢血相比,应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更具稳定性和准确性,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对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应尽量选用静脉采血法。
[1]刘宁.探析采集不同部位的血液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9):44-45.
[2]王丽红.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284-285.
[3]魏冉.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