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困境及路径

2017-03-23 02:07李小军
关键词:高校学生供给育人

李小军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困境及路径

李小军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和大众化阶段,教育环境的变迁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以创新引领发展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保障和创造有效供给”的改革思维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有助于破解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僵化、学生工作模式不平衡、学生工作边界不明确等现实困境,建构“五位一体”的改革路径,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准度、精度和效度。

价值;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即着力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矫正资源分配的扭曲,提升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其内涵在于从刺激需求端,回归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1]。高校学生工作目前面临着做出改变的困境,供给侧思维对于提升学生工作实效性,实现学生工作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极具现实价值。

一、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价值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互联网正在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其“双刃剑”特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既是机遇,更有挑战。

以互联网为载体,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和内容的供给也随之被扩大化,形式更加多样化,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权威”角色逐步处于消解状态。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课堂当作“电影院”“食堂”,甚至“游戏厅”,上课迟到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堂上抬头的同学越来越少,在课堂上看到他们“麻木、冷漠、无所谓”的表情,每一位高校工作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都要深刻思考,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

归根到底,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多是由于供需矛盾引起的,重点在于供给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断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供给理念的开放、供给主体的多元、供给内容的质量、供给形式的丰富和供给环境的完善。当然,强调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既不能忽视需求侧的重要性,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而是以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和实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构建新型的供需关系,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工工作教育管理的精准力,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供给侧”困境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按照传统的“以思想灌输为主导、集中化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偏重于制度管理和规范约束”的学生工作模式,但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主体意识日渐觉醒,与传统的强制管理的裂缝越来越大。

第一,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僵化。21世纪前,学生工作的外延相对单纯,传统的管理体制确实发挥出了高效率决策的优势,但伴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多头管理和各自为政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一是服务主体的错位。一线工作人员更多是应付条块的事务性工作,无法有时间来完成学生服务的顶层设计,更多的是对上级部门负责,而不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二是基层创新的虚位。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都围绕着学校和部门考核的“指挥棒”在转,但考核的量化与育人的质化之间有本质的区别,长此以往,基层单位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活力和创造性更会受到极大的影响[2]。

第二,学生工作模式不平衡。核心问题是没有处理好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的关系。三者归根到底都只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手段,具体的问题用到相应的手段即可。实际上,当前很多学生工作者仍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即继续充当管理的权威,缺乏人性化的服务意识,选择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然性的说教多,主动服务,走到学生心底深处的却少,总体上呈现供给的方式和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学生工作边界不明确。在高校中有一种对学生工作的定义,“凡是和学生有关的,都是学生工作的事”。这也导致了学生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大学生的日常事务。学生考试作弊了找辅导员,学生学费没交找辅导员,学生宿舍厕所维修找辅导员等。学生辅导员就像一名打杂临时工随时要处理意想不到的事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以教职工为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供的服务平台和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身处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和互联网环境中,学生工作改革已成为共识。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由于当前学生工作的模式、方法无法适应教育的新常态,学生工作的准度、精度和效度不高也就是题中之义。因此,只有在统一工作理念的基础上,从学生工作的供给主体、供给内容、工作方式和供给环境等方面入手寻求对策,才能理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树立全面、开放的供给理念。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更新要从教育、管理、服务入手进行转变,核心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注重突出教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学生仅是作为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崇高的道德旨趣。”[3]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形态下,这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可以维持,但伴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权利主体意识的增强,集权式管理的理念就不再起决定性作用,往往会由于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反作用。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放下为人师者的架子,重塑“服务”理念,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采取何种方式解决问题,承担好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职责,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和关键转折点的选择问题,充分重视大学生基本需求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把服务当作教育管理的情感基础,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渗透服务学生的理念。树立三个维度: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片面地接受整齐划一的灌输,不伪装共性,而是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5]。同时,学生工作的思维,逐步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改变传统以“堵”为主的工作方式,通过系统的、开放的视野,采取“导”的工作方法,从说教、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引导式的教育转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内在需求融合统一。

第二,构建多元共治的供给主体。供给主体的多元,要逐步实现由单纯利用一种教育资源向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转变,从单一的学生工作者的职能向教师职业多学科投入的转变[6]。一方面,专职学生工作者不再被当作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唯一力量,更需要校内全员育人的专业分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组织保证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调动专业任课教师、后勤管理者等人员的积极性,为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一个育人综合体,共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善于整合社会和家庭等教育资源,将知名校友、校友企业家通过发达的互联网络纳入到学生工作的主体系统,依据教育资源分工不同制定不同的育人职责,制定持续正强化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的育人功能。同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设立社会奖助学金的形式,建立人才培养的育人共同体,建立多赢的合作关系,为广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学生工作供给格局。

第三,优化个性丰富的供给内容。供给内容必须协调好服务和引领的关系,兼顾学生需求和价值引领。正向价值的传递是内容供给的出发点,一方面,改变当前学生活动存在的娱乐化、碎片化、快餐式现状,供给内容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又能密切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成长需求,最终达到塑造和坚定学生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另一方面,践行“群众路线”,增强学生个性的获得感。传统的学生工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学生工作的供给除了相同的发展任务外,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需求。践行“群众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打造校园文化精品,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这也是教育领域“群众路线”的最终落脚点[7],逐步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提高工作实效性。

第四,探索分层分类的供给方式。探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个性化成长资源,供给方式上实现从约束性管理向发展性服务的转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完善系统的支持系统。一方面,在日常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内容构思和形式创新上凸显项目制理念,重点强化前期需求调研、过程监督把控和后期效果反馈。使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有适合自己的项目选择,而不是必须参加为数不多的项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8]。另一方面,善于利用新媒体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科技手段来开展学生工作,使教育管理活动多元化、情景化和生动化,开展“互动交流型”的交流模式;适应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强调平等的双向的辅导式服务,呈现互动性、层次性、整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项目模式,切实提高供给的实效性。

第五,营造专业系统的供给环境。学生工作的供给环境主要包括实体环境和人文环境。前者包括校园文化硬件条件的改善,后者更多是制度和精神的传承。注重学校蕴含自然、文化元素的物质环境建设,用公共艺术的方式将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内核转化为具有审美意蕴的文化景观,如创建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充分发挥好校史馆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自觉性的特点,让学生时刻处在充满教育元素的环境中。同时,努力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如制度环境,做好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从上到下引领工作航向,从“人、财、物”上为学生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如系统建立责任奖惩机制、考核晋升机制,“使制度真正起到规范、调节和保障日常事务管理有序、平衡运行的作用,为学生工作‘科学供给’提供激励和保障”[9],注重大学精神的沉淀和提炼,并内化为师生的情感激励与学校的精神文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教育环境的渗透。

[1]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2]刘配欢,李望平.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6(3):28.

[3]杨竞业,姜晓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8.

[4]朱清.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8(3):132-133.

[5]徐星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诠释[J].江苏高教,2014(6):125-127.

[6]冼德庆.略论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4):51.

[7]郑军.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The Value, Dilemma and Path of Supply Side Reform in College Students Service

LIXiao-jun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With the marketization and popula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hange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college students service. "Supply side reform"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with innovation leading development for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to deal with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The thinking of "securing and creating effective supply reform" has a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erv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helps to solve some practical issues: break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fossilization i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mode imbalance and unclear boundary in servicing students, etc.. Constructing "five-in-one" reform path helps improve the accuracy, precision and validity in students service.

value; students service; supply side reform

2017-04-01

李小军(1987-),男,河北张家口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9.2

A

1672-934X(2017)03-0126-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3.02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供给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