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娟 李玉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人口逐渐老龄化, 冠心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3], 不稳定型心绞痛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型, 继发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短暂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而产生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 尤其老年人, 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目前常规药物治疗主要为硝酸酯类及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 本研究在上述基础治疗上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7年4月在本院老年病科住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70岁,男68例, 女52例, 均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至少有1支主要血管狭窄>50%, 均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诊断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65例)。治疗组, 男38例、女27例,平均年龄79.33岁, 伴有高血压病20例、伴糖尿病8例、伴高血脂13例;对照组, 男30例、女25例, 平均年龄79.85岁,伴高血压病14例、伴糖尿病6例、伴高血脂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吸氧, 硝酸酯类药物, 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如无禁忌,予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共治疗2周, 未应用其他中药或中成药。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次/d, 共治疗2周, 未应用其他中药或中成药。
1.3 观察指标 医生每天查房询问临床症状,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血压, 心率, 并完善12导心电图检查, 行QTd检测(连续测量3个QT间期, 取其平均值,按Gazette公式计算QTd), 并完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查除外心肌梗死, 所有患者治疗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QTd。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 高于对照组的76.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QT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QTd均较本组治疗前缩小, 且治疗组缩小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比较(±s, 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比较(±s, 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5 92±33 54±28ab对照组 55 95±31 72±8a t 0.510 4.608 P>0.05 <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 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并且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也随年龄增大而加重, 衰老也可使冠状动脉血流进一步减少[4-6]。另外高龄患者, 往往多种疾病并存, 心脏储备、耐受功能减退,合并感染时往往加重心肌耗氧, 更易发生冠心病急症(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甚至猝死), 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比较成熟的常规治疗有硝酸酯类改善心肌供血, 以及冠心病Ⅱ级预防治疗, 包括阿司匹林, 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 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重塑等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然而老年患者多伴有多脏器功能异常, 如, 青光眼, 胃炎、胃溃疡, 窦房结功能障碍等使得上述药物受到限制, 临床需要更多的药物选择[7-9]。
在我国, 传统中药丹参多酚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防治[3,4], 对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4,5]。药物学研究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清除自由基, 抗氧化损伤,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6], 有研究显示丹参多酚酸盐是通过减轻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7], 而对心肌起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冠心病常规治疗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明显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 降低心肌耗氧量。
Day等[8]提出QTd增大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目前QTd已经作为衡量心肌复极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一个指标[9,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 高于对照组的76.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QT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QTd均较本组治疗前缩小, 且治疗组缩小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冠心病常规治疗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 张秀英, 赵冬, 王薇, 等.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 31(1):1-4.
[2]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3] You H, Li T, Zhang J, et al.Reduction in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is mediated through golgi phosphoprotein 3 and Akt/mTOR signaling following salvianolate administration.Current Neurovascular Research, 2014, 11(2):107.
[4] Zhang J, Lu W, Lei Q, et al.Salvianolate increases heat shock protein expression in a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3, 8(25):2327-2335.
[5] Han B, Zhang X, Zhang Q, 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salvianolate on microvascular flow in a porcine model of myocardial ischaemia and reperfusion.Archiv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1, 104(5):313-324.
[6] 张知新, 高福云, 李克明, 等.丹参酚酸B镁对自由基损伤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6):521-524.
[7] 岳荣川, 杨小利, 张荣驿, 等.丹参多酚通过减轻线粒体 DNA氧化损伤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 45(1):57-63.
[8] Day CP, Mccomb JM, Campbell RW.QT dispersion: an indication of arrhythm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QT intervals.British Heart Journal, 1990, 63(6):342.
[9] Mulay DV, Quadri SM.QT dispersion and early arrhythmic risk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dian Heart Journal, 2004, 56(6):636.
[10] Davey P.QT interval and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00, 42(5):35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