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传飘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卒中后严重并发症, 研究认为其不仅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产生影响, 在患者的康复期, 如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也会影响其康复训练的正常开展,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4]。因而, 把握情绪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 并做好积极的干预, 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及心理状态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 并在入院后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纳入标准:首次发病且在发病后的7~15 d病情可进入稳定恢复期的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 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评估。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150例患者中, 男87例, 女63例, 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64.1±7.9)岁。其中, 脑梗死患者85例, 脑出血患者65例。病灶位于左侧大脑半球76例、右侧大脑半球74例。
1.2 方法
1.2.1 影响因素分析 ①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按照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其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以NIHSS评分≤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分为重度。分别有28、69、53例。②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诊断标准为依据, 判断患者是否合并PSAD、PSDD。③分析患者的卒中类型、病灶位置、病情严重程度与脑卒中后情绪障碍发生之间的关系。
1.2.2 治疗干预方法 按照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干预, 对轻度情绪障碍的患者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 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结合患者的病情、生活能力、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 综合应用认知疗法、护理精神分析法、疏导法、心理暗示法、行为护理、家庭护理等多种方法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疏解, 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关怀、体贴,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提高其生存质量。对中重度情绪障碍的患者则需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药物干预, 结合病情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 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缓解其不良情绪, 同时做好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治疗前后, 采用ADL、CSS对其分别进行评价, ADL得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CSS得分越低, 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 150例患者中,89例发生情绪障碍, 其中PSAD 85例, PSDD 28例(24例患者同时发生PSAD、PSDD)。脑梗死患者的PSAD发生率为57.6%、PSDD发生率为17.6%, 与脑出血患者的55.4%、20.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左侧大脑半球患者的PSAD发生率为65.8%、PSDD发生率为25.0%,均高于右侧大脑半球患者的47.3%、1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中、重度患者的PSAD、PSDD发生率均高于轻度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与重度患者的PSAD、PSDD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1 脑卒中类型与情绪障碍发生之间的关系 [n(%)]
表2 脑卒中病灶位置与情绪障碍发生之间的关系 [n(%)]
表3 脑卒中严重程度与情绪障碍发生之间的关系 [n(%)]
2.2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发生后的治疗干预效果 89例发生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患者, 治疗前后的ADL评分分别为(34.8±21.6)、(50.7±26.4)分 , CSS评分分别为 (12.8±3.8)、(6.4±2.1)分, 治疗后ADL评分及C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关于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研究发现,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主要以焦虑和抑郁状态为主, 这与机体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的过度唤起造成相应生理负担增加有关[5-7]。
本文对影响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150例患者中, 89例发生情绪障碍, 其中PSAD 85例, PSDD 28例(24例患者同时发生PSAD、PSDD)。脑梗死患者的PSAD发生率为57.6%、PSDD发生率为17.6%,与脑出血患者的55.4%、20.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大脑半球患者的PSAD发生率为65.8%、PSDD发生率为25.0%, 均高于右侧大脑半球患者的47.3%、1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重度患者的PSAD、PSDD发生率均高于轻度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与重度患者的PSAD、PSDD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发生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患者, 治疗前后的ADL评分分别为(34.8±21.6)、(50.7±26.4)分, CSS评分分别为(12.8±3.8)、(6.4±2.1)分 ,治疗后ADL评分及C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卒中类型对焦虑、抑郁发生影响不大,但相对而言, 脑出血患者PSDD发生率更高, 这可能与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更重、心理负担较大有关。而不同病灶位置比较, 则有左侧大脑半球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更高的情况。研究认为, 抑郁、焦虑多发生在基底节区、额叶、颞叶、边缘叶脑梗死的患者中, 额叶脑梗死者PSDD发生率更高, 而靠近左侧额叶的损伤也与PSDD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 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 情绪障碍发生率越高, 这与患者损伤加重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重有关[8,9]。
因而, 在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治疗上, 要在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及抗焦虑、抗抑郁、镇静类药物, 舒缓、控制情绪[10,11]。本文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经针对性干预治疗后, 生活质量评分升高, 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 改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病灶位置、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结合其情绪障碍的发生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预后的改善。
[1] 王朝飞.30 例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处理及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2(12):40-42.
[2] 王巧灵.针药并用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障碍康复训练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7, 9(2):73-75.
[3] 赵京.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4, 28(9C):3412-3414.
[4] 刘沙鑫, 王凤怡, 于宏玲, 等.心理社交干预对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国康复, 2016, 31(4):296-297.
[5] 周道友, 张燕婷, 杨海芳, 等.急性中风后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2(2):109-113.
[6] 娄建伟, 梁临平, 贺燕, 等.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心理干预及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 21(1):18-20.
[7] 李东芳, 连霞, 李光来, 等.脑卒中急性期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 6(3):203-205.
[8] 鲁殿荣.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分析.中外健康文摘, 2009,6(5X):34.
[9] 梁翠萍, 王欣淼, 郭宗成.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原因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4):14-15.
[10] 黄秉钦, 徐招柱, 李水彬, 等.脑卒中后情绪障碍120例疗效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2, 6(15):2241.
[11] 万颖, 全胜麟, 董昆芸.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