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萍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计算机应用系 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基于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的任务化教学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念,提出了职业教育实习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设计思路,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实施过程。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目标;积极性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專业技能形成为目标,培养科学研究型的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采用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任务化教学,就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任务;以该任务为载体实施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实习基础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技能。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胜任办事员岗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工作。该课程跟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适合采用任务化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所有学生都是进行相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完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差距,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会让计算机基础水平高的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又会让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觉得吃力,这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任务化教学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创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让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转化成具体的任务,任务的难度要有层次,充分适应于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完成与自身能力和水平相符的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
从学习者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从教师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①能搜索利用网络资源;
②能用Word撰写文档,并能进行编辑和排版;
③能用Excel制作表格,并能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④能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并能设置播放动画和切换效果等;
⑤能使用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
2.知识目标
①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涵和作用;
②掌握网络资源的搜索方法;
3.素质目标
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选择教学任务:
①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②掌握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
任务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尽量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本课程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招生办公室办事员工作岗位的“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工作任务作为任务化教学的贯穿任务。
“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是目前我院大力开展的工作,办事员工作岗位主要涉及从因特网搜索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以确定招生重点宣传的学校;使用Word撰写招生计划和招生简章及制作准考证等;使用Excel进行招生名单分析和汇总等;使用PowerPoint制作学院简介和招生工作总结汇报等;使用打印机打印各类文档;使用复印机复印相关材料;使用传真机向省人社厅报送招生录取结果等工作任务,是一种典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工作,学生也比较熟悉,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再次安排教学进度:
在任务化教学中,教学进度安排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比如Word应用部分,先完成撰写招生计划和招生简章的任务,但使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准考证的任务,要在使用Excel将报名结果统计好之后,才能进行。因此,根据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来安排教学进度,能更好地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三、实施任务化教学
教学的组织是任务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学的开展是任务化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课程的考核是任务化教学成功实施的保障。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结合实际,设计任务
为保证任务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应创造基于职业情景的学习情景。本课程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搬到办事员实训室进行,实现办公场景的仿真,激发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使其从纯粹学习者的角色转向学习者和工作者同一的角色。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个体不是孤立的,而是团队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因此,实施任务化教学,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利于课程开展过程中的职业角色扮演,如使用传真机向省人社厅报送招生录取结果时,一个小组扮演学院招生办公室,一个小组扮演省考试院来模拟此项工作的完成。
第二阶段:积极探索,互相协作,完成任务
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各种途径去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于基本要求类的任务学生应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较难的任务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以求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要注重启发,有些知识可以先不讲,操作先不演示,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这样使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在完成“制作考生准考证”工作任务时,给出一个工作任务书,让学生清楚本次工作的任务是要制作大批量带相片的准考证。明确任务后,学生先单独思考应如何完成此项任务,接着小组讨论,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第三阶段:展示评价任务
任务评价是培养学生成就感的根本。任务完成后,学生期望自己的辛苦得到老师的好评。因而教师可将考核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项措施。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总结活动,让班上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做到公正和客观。从而让学生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来完善自己的任务和成果,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进步程度对学生的任务和成果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努力,多鼓励学生,让他们保持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的任务化教学,以任务为载体,通过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工作过程组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学生在“做中学”,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让每位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