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完善认知结构

2017-03-23 12:32施玲君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案平行四边形探究

施玲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57-02

美国的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我们应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设计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精髓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积极而紧张的自主探究,在不断探究中明白该节课应该知道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这种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载体之一就是学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因此,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关键在于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将学案设计"问题化",让学生能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在问题探究中不断地质疑和释疑,从而达成探究目标,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下面就以"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案设计为例,就如何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将学案设计"问题化",谈一谈笔者粗浅的思考与实践。

1.以学生视角问题,创设情境

课堂中的情境问题创设,应该以学生的视角开发、处理、改造教材,把课本中的教材变成儿童化的学习,以问题导引,让学生有先行活动和学习的机会。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情境创设中,设计以下问题:

(1)出示例图,观察并用你的尺子和色笔描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

(2)我所描出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_______________。

(3)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先是通过播放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在描平行四边形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并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从学生操作的角度切入,在数学活动中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的引领,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探讨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愿望。同时展示了多种生活中出现的平行四边形,也能使得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留学生问题空间,自主探究

留学生问题空间即给予学生问题思考的空间,课堂中教师预设问题设计应摒弃一问一答的方式,要适当留白,把更多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提问空间留给学生,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质疑能力。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底和高的认识环节中,设计以下活动: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

(2)我是这样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我所量出来的线段。

(4)观察、展示同学们所画的高。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结、归纳: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6)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学生继续尝试。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两次画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

(7)练习:(课件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上述问题下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蕴含了"猜想——验证——发现——质疑——交流——总结——应用"这样一个科学的合作探究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去量、去画、质疑、交流,从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教师让学生在不同组平行线间画垂线,可以很好地让学生领悟了高与底互相对应。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3.扩学生操作空间,感悟本质

操作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操作技能,还能帮助学生沟通形象的事物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透过外化的操作活动,在"做数学"中引发数学思考,促进学生逐步认知,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本质。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的环节中,设计以下体验活动:

(1)呈现伸缩门、升降机图片,为什么伸缩门、升降机中的图形是平行四邊形?换成三角形行不行?

(2)取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一个平行四边形架,一个三角形架),动手拉一拉。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还有哪些物品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件反复播放平行四边形框架来回拉动的动画演示

这是框架原来长方形的样子,这是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仔细观察,在拉动的变化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没有变?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曾说:数学就是要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变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变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上述问题下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拉一拉,对比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再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了解平行四边形框架拉动变化时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世界观教育,学会善于从变化的事物中寻找到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设学生梯度练习,完善认知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消化程度,不仅应该在学案中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还应该在学案的练习巩固环节中给予学生巩固知识的梯度练习题。注意因材施教,把教学共同的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保证班级内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习题,并能够自纠自查,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体系。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梯度练习环节中,设计以下练习:

(1)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完全相同的两套三角尺拼出平行四边形吗?(投影展示)

(3)选择:右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

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4)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5)量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以上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还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从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学生的"正能量",教师应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学案平行四边形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乡愁导学案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