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薇薇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本文就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性与教学策略进行思考与探讨,重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空间观念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03-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性
1.1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因而"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价值首先表现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的生存空间。
1.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主要表现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4 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图形与几何"教学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它分支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图形与几何"不仅包括测量和相关的计算等内容,也包括直观感知、操作实践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和推理等。"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多角度认识图形和刻画现实世界的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学习情感和创新精神。
2.“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2.1 策略一:情境创设,激发学趣。情境创设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利支撑,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因此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个讓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更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书中一组单车、课桌(修理)的彩图,就是一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去观察、去联想,然后在认知冲突处提出问题。观察后,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体都采用三角形框架构成?""能不能用其他图形代替?""三角形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唤起学生的强烈探究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求知活动。
2.2 策略二:联系生活,直观教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图形与几何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模型。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成生动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数学生动而不枯燥,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出示课本、纸巾盒、粉笔盒、电冰箱等,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有长方体和正方体,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经验。
2.3 策略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观协同作用,可以让学生对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教师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学具让学生玩,可以开展滚一滚、搭一搭、画一画、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以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等。让学生通过滚圆柱、推长方体、搭积木、转球、摸球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形成空间观念。
2.4 给力策略四:数学思考,渗透思想。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去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就犹如为学生的思维架设了一座桥梁,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供若干个不同的三角形,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三角形分类的探索过程,按三角形内角的不同和边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又如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等。
总之,小学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丰富,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为老师和学生所钟爱,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定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大研究的力度,敢于实践,锐意创新,我们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给力!
参考文献:
[1] 张齐华.认识图形世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图形的认识、测量"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林湘锋.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小学数学参考,200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