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浅谈

2017-03-23 10:39黄玲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抒情记叙文中学生

黄玲

中学生从小练记叙文,表面上轻车熟路,实际上有些中学生并未窥得记叙类文章的堂奥。记叙类文章的写作,我们并不能满足于将故事讲完、讲清,更要将故事讲妙。这就需要在记叙类文章里把握好多少。

一、少引子,多正文

有的学生唯恐读者不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总是在正文前加上大段的引子或者背景介绍,这样的一些内容不仅占篇幅,而且会冲淡主题,造成重点不明。

比如,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有的学生写1998年抗洪抢险的事,开头用大量的文字介绍各地的灾情,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如何关心灾情,省市地方政府如何安置百姓,等他把这一系列的情况介绍完了,就花了近400字,而正文部分花了300多字写一个卖鸡蛋的老婆婆掉到河里,解放军战士如何救起她,最后抒情议论花了近200字。900字的文章就写成这么个头重脚轻的畸形。惑矣!可知记叙类文章是以感情和描写感染人的,在800~1000字的篇幅内,应集中笔墨雕琢正文的事件,而与事件相关的内容,可以根据与中心的远近少介绍或不介绍。

再比如有人写公汽上的一件事情,主要写一位残疾军人给一个老婆婆让座,体现人性的光辉。有这样的内容和主题很好,可是在这件事情前,他写如何起床,如何洗脸刷牙,如何决定去外婆家,如何和小区的朋友打招呼,如何因难乘公共汽车心情烦躁。这些“如何”完了后,文章过半,这时主人公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到300字就“下场”,中心何在?其实,读者对于前面的内容根本不需要知道,那些和表现人性光辉的主题根本没联系,只需“公汽上”3个字足矣。

二、多描写,少叙述

这一点,可能老生常谈,可真正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常常有叙述情节大于描写的倾向,总是力求把一个故事叙述得曲折、离奇。可殊不知,生动感人的才是记叙类文章的王道,记叙文应在细节上下功夫,叙述情节不需要太多甚至可以“掐头去尾”直接从场面进入事件,在简单的一两个事件中让人物去演绎故事,表演蘸满真情的细节。

如,写自己和好朋友如何因竞选班长而产生隔阂,但最终和好如初。事件就两个——反目与和好。在这个事件中,重点写反目时朋友的言语、表情、动作和我的心理以及场面的气氛。和好的时候重点写当时的心理和气氛。

三、多复杂,少单一

有的记叙文不是没有描写,可是描写手法单一,通篇都只是语言描写,人物絮絮叨叨,说个不停,一个情节里的人物说完了,在下一個情节中又开始说。不同的是唠叨的地点不同。这样的文章很乏味。我们要学会写立体的记叙文,学会用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多种描写手法。

四、多点化,少泛化

写记叙文免不了涉及场面,有的学生写得太泛化,场面中的人物多而主体人物不明,看起来就像《清明上河图》,美术中可以这样,但记叙文中不可以,无论场面中出现多少人,主体人物一定要突出,其他人的出现及其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中心人物。就如《荆轲刺秦王》里的“易水诀别”的场面,里面出现的太子丹和宾客还有高渐离等人,他们白衣,他们悲叹都是为了烘托荆轲刺秦的悲壮。

再者,有的学生在场面中片面的拉情节,忽视了点的重要性。有同学写文“我考砸了——把卷子给父亲看——父亲看了后骂了我一顿——我痛苦极了”,这样的思路固然清晰,可是他满足于把事情的经过交代一遍,忽略了“点”上的精华,这样的记叙文应着重写父亲骂我的时候,他的表情动作,我的心理,场面的气氛。简而言之,让场面真切感人,关键就是抓住“点”上的描写。既然抓“点”很重要,那么如何去做呢?可以结合诗歌里的知识去描写,例如动静结合,《桥边的老人》第一段写人们慌忙逃难的情景和老人独坐桥头对比,人们的闹的背后,是老人一个人的孤苦。动静结合,以场面的动、闹,烘托悲剧人物的静、苦,往往有极强的表现力。再如虚实结合,将眼前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回忆、联想结合起来。笔者曾经要求学生写地震中被压死的小学生。这个小学生身体被厚厚的砖、水泥压着,只有一只握住铅笔的手在外面。有同学先写废墟的情景,并对手特写,然后他猜想这个手的主人活着的时候,这只小手曾经编织过那些动人的故事:给妈妈干活,和爸爸摆手再见,和同学们一起在纸上绘画等等,无数的生活片段都是小作者想象的,但我们一点也不感到虚假,反而觉得真切感人,艺术的真实有时美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虚往往能拓宽人类感情的宽度。所以写场面也可以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着手,这样能让文字既有形象的生动,又有无限想象的感染。

此外,诗歌里注重景物的描写,记叙文里一样可以。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乐衬哀等手法,运用到记叙文的场面描写里,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尤其是以乐衬哀,运用得好的话,在两重天的对比中能将人物的悲剧气氛扬到极致。

总之,场面的生动直接来源于点上的细腻。一篇记叙文可以情节简单,但遇到可以做文章的“点”切莫放过,要运用真功夫立体的去描写。

五、多化小,少化大

孩子们写记叙文有时唯恐情感表现得不透彻,于是大段大段的抒情议论,且不说抒情议论多了,有时会模糊文体特征,就拿这些抒情议论的地方来说,如果没有支点,很容易让文章流于大而空的境地。有同学写汶川地震感人的情景,通篇都是领导、解放军在那里忙活,通篇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同德”这类空洞的抒情,惑矣!那这个支点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小的物件、一个难忘的表情、一个珍藏的片段、一句暖人的心里话等等。从这些小的方面切入,深入描写叙述,再适当加入一些锦上添花的抒情议论。这样的文章才不至于整篇“跑火车”,不知何处是归程。如余光中的《乡愁》,在那首诗里,作者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海峡等,让真情依附在小小的物品上,以此为支点,他撬起了人类真情。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小角度,大作文。再如,笔者要求学生写母爱,很多同学都写得空,有一位同学写《爱的倾斜》,写小时候,母亲给我打伞,我总是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这个伞是歪的呀,母亲回答,傻孩子,这个伞坏了啊。多年以后,我给母亲打伞,母亲问我,伞怎么总是歪的啊,我说,伞坏了啊。母子相视一笑。全篇只写了“倾斜”这个简单而温馨的姿势,浓浓的爱在这小小的支点上升华。

角度小到极点,不代表文章价值的缺失,那是感情在那小小的点上凝聚,凝聚到极点,才有真情的喷薄。

参考文献:

[1]金鹤.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四)[C],2016(2).

[2]吴宇坤.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浅谈[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3):14.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抒情记叙文中学生
记叙文阅读专练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春 日
如何写好记叙文
会抒情的灰绿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简论抒情体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