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庆利
近日,偶然听了一节化学实验课——粗盐提纯。在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步骤时,我忽然发现,这个实验竟然与阅读教学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溶解—过滤—蒸发—冷却—结晶,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操作呢?
一、溶解——“入乎其内”的浸泡习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就是一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涵泳创造过程。这里首先强调的一点是“入乎其内”,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浸泡。“浸泡式”教学法充分消化了游泳池理论,人性化地考虑到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差异而有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个相对的阅读“深水区”和“浅水区”,主张本色阅读,学生在此基础上,可选择“我需要”“我感兴趣”的来读,除了“经典作品”,社会上流行的或学生中流传的作品亦可列为阅读书目,在教学中,我們不能要求学生具有成人的思维,青少年只要达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认识水平,能对课文或课外读物说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就是一种创造。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最好的语言学习状态便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状态和平和的心态中,不知不觉地忘掉自己强烈的学习目的;一旦大家只以沟通、交流、获取信息为目的,那么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过滤——存优去劣的拿来主义
新阅读时代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过载,进而实现个性化阅读和精准过滤。随着“读图时代”和“动漫时代”的到来,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越来越不容乐观,“80后作品”和“韩流”小说在学生中很有市场,更有格调低俗的书籍侵入阅读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读书的心态也日益浮躁不安,其阅读逐渐进入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无论阅读的内容还是方式都已经和传统阅读大不相同:内容上以“无厘头”式的消解、解构为上,或唯以感官的刺激为是,充满了游戏精神及荒诞不经的色彩;形式上则是以动漫、图像等为主,文字为辅,即所谓“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润泽学生干涸的心灵,构建他们精神的家园,帮助他们确立学习的方向和打好精神成长的底子,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教师可以开展“引领式主题阅读”,将经典作品介入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演讲、读书报告会、文学剧本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高质量文学作品的兴趣,循序渐进地让经典文学作品成为学生“精神粮食”。
三、蒸发——“诗无达诂”的个性解读
读书欲有所得,“蒸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蒸馏,就是要帮助读者从有字之书中寻觅趣味、情味、艺术味乃至人生之味。一个通过“蒸馏”读书而从中获取真趣真味的人,必然拥有温柔敦厚的读书心灵和文人趣味。读书蒸馏,“疑”是催化剂,古人所讲“诗无达诂”便是在疑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在笔者看来,传统的“讲读”模式之所以需要改革,不是因为它的“讲”和“读”,而是因为它在“讲读”时过于强调“理性”的单一的解读—— 一种泛阶级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价值判断的“理性”。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群体阅读以学生个体阅读为基础,应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从而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四、冷却结晶——学以致用的反刍吸收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罗伯特·尧斯提出这样的观点: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读者对文学作品不是被动反应,当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他是作品的驾驭者,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特殊性、艺术修养、艺术趣味、个人气质、倾向和兴趣、教养和理想,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作品。这样的理论背景,同时也导引了写作的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真实地来写“自己的生活”,实践性是新课改习作的一大特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差异,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浸泡习得”进而蒸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扩散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感觉作文有内容可写,在习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这才是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阅读品位的提高,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底蕴的增强,以学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前提下,重视语文固有的“对话—体悟”和“浸泡—习得”的学习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展个性化的选择渠道,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梅芝,孙士文.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的方法[J].语文天地,2015(6).
[2]李浴阳.初中语文课中的几个环保节点[J].环境教育,2014(10).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