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莲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不仅要让学生搞懂、弄通要掌握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形势;语文;核心素养;学生
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掌握适应社会形势发展要求,推动自身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志品质和内在能力。一般包含了知识、思想、方法、品质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最低层次的目标,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出的对语言的感知力、对阅读的理解力、对逻辑思维的把握力和对文字表达的掌控力。其中,语感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1.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的语感是通过大脑皮层内部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这一神经系统,通常在早晨最活跃。因此,晨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早晨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有利契机,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晨读方式上,可以选择由教师领读学生们整体跟读,在教师的领读中要富于停顿、善于变化,掌握好语调和节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般都是让学生以慢的速度、准的语音、大的声音进行朗读,让他们认真地品味,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在晨读内容上,要为学生精心筛选,让他们通过细细阅读体味文章的精妙所在,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还应当选取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去认真“品味”和“感悟”。在《也许》一文的学习中,通篇文章笔者都有意降低语速,带领学生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逐渐地体会,通过品读,学生读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读出了作者当时的感悟和情怀。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课堂交流互动,而且能够带动学生的思考。提问的时机把握要恰如其分,一般在原有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导入、课堂的中间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提问的内容要精心思考和设计,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学习《为人与处世》时,笔者提问学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的矛盾的平衡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三种关系?通过层层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引起学生思想深处的共鸣,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透彻。
分组学习探讨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的有益方法。在朱自清《回延安》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读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文章中提到延安的次数,每一次分别是如何描写的,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的分组探讨能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认真思考,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探讨过程中站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在思想和语言上能够实现有效的“碰撞”,提升他们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注重學生写作能力的锻炼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更在于表达,既是口语的表达也是写作的表达。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炼丰富的、可供写作借鉴和使用的素材,让学生品味和感知写作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思考,最终让学生能写、会写。
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语文课外读本中节选一些好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和学习,也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范文,如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叙事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议论文、语言优美、修辞丰满的散文等等,让学生有意仿写。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写作的训练和点评,比如在《体会季节的变奏》作文学习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春、夏、秋、冬进行写作练习,在每个季节写作之前,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联想,最后学生写出的作文非常丰满,对四个季节的描绘也非常生动、真实。
同时,教师在写作的评点中可以采取让学生互相交换进行评点的方法,看看别人是如何描写的,并在互相挑毛病,在评点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好文章就会不断地被“改”出来。
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不容回避、应当认真思考的课题。通过创新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生预感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
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勤珍.新形势下初中语文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中学),2015(4).
[2]邓鹏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语文论坛,2015(8).
编辑 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