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当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标尺之一,小学作为一个人心理和生理发育的起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三个角度出发,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是人生新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心理发育的开始,所以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语文阅读可以通过文章中对美好品质的描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将正面人物的良好品质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心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只有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在应试教育占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当代人极其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和孤独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语文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对单纯的文本阅读很难产生兴趣,也无法透彻地理解。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的后果就是,也许在某一篇文章里,作者想要借助这个故事来表达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在小学生眼里看来只是一个故事而已,而通常教师会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样的阅读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但好奇心强、喜欢亲身参与到每一件事情中的性格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并且对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景——播放哀乐,同时播出送葬画面,解说1976年悼念周总理的情形,“四人帮”压制民主,“五四”运动悼念总理,插入总理的生平。此时再让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怀念之情。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受到感染与教育。
(二)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深入分析
小学生由于阅历的限制,有时单纯的阅读无法将一篇文章理解透彻,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除了上文所说的通过特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之外,教師还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前,针对文章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更深层次内容的探索。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却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让学生体会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三)增加课内外阅读量
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在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之后,就会主动开始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并且对所看到的文章进行分析。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例如,班级的图书角、学校的图书阅览室,或者各个图书馆,都是阅读的好去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家长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也可以加强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对三方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的来说,虽然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给学生灌输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理念无法完全代替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思考,在提高自己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244.
[2]李月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267-268.
作者简介:梁学祥(1969—),男,云南陆良人,专科,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