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媛
摘 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单向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枯燥无趣。而故事本身就具有内容浅显、主题单纯、富有学生情趣等特点,学生对故事的喜愛程度远远超过语文教学课堂,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借故事元素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希望能够给各位教师一点帮助。
关键词:故事元素;语文学习;教学效率
一、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故事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如果学生连简单的字都不认识的话,那么以后的教学就很难开展,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一些生字编成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兴趣。举例而言,在进行“木、林、森”这三个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从前有一棵树,它的名字叫做‘木,有一天它遇到了它的好朋友,它的好朋友跟它的名字是一样的,它们经常在一起就变成了两个‘木,再后来它们又遇到了一个跟它们一样名字的人,但是这个人经常欺负它们,踩在它们的头上,它们三个在一起就变成了三个‘木,我的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这三个字怎么写吗?”教师以这样的形式来开展识字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又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这三个字究竟应该怎么写,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借故事元素,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
二、利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摒弃了课文中的故事元素,单纯把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段落当成重点来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丝毫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巧借课文中的故事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融入故事元素来开展教学“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陈淼,他和他的朋友去桂林旅游了,一路上山水特别迷人,你们知道他所见到的山水是什么样的吗?”教师在教学前可以编一个小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的时候就已经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这样利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既能吸引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间接提升了教学效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记住作者的名字。
三、巧借课文中的故事元素,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以故事口吻来进行描述的,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总是摘取课文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来进行重点教学,这种形式非但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也失去了本应有的教学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举例而言: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课文的讲述时,可以这样来开展“有一个地方叫沙洲坝,我们的领袖毛主席曾经在那里召开过会议,他们那里没有水井,吃水一直是个大问题,人们往往只能等待着雨水来生存,毛主席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让当地的村民吃上了甘甜的井水。你们想想如果一直让你们喝池塘里的脏泥水,突然有一天有人带领你们挖了井喝上了井水,你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把课文梗概以简短的故事形式告诉大家,再让学生换位思考去充当故事的人物之一,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置身课文表达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用故事形式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保证教学质量。
四、利用故事把复杂的教学简单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诗歌、文言文等,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让他们翻译的时候他们总翻译得“驴唇不对马嘴”。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的教学转化成故事形式来进行教学。举例而言:在进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有一个诗人叫王维,他很早就离开了家乡,他们的家乡有一个传统就是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去登山。王维长大后离开了家乡,每到过节的时候都会想念自己远方的亲人,尤其是重阳节这一天,大家都去登山了,唯独少了他自己。”教师用小故事的形式来对课文进行翻译,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含义,而且学生对于故事的学习兴趣比对古诗的兴趣要强烈得多,这种形式也能让学生觉得古诗是有趣的,从而愿意学习古诗,保证了教学的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枯燥的教学课堂完全没有兴趣,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喜爱的故事元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也能将复杂的教学简单化,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以上内容仅是针对语文中的几个方面来融入故事元素进行的讨论,希望能够对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春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5(8).
[2]廖志红.谈语文学习兴趣培养[J].江西教育,2015(18).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