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个人是否拥有从小培养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是决定把握信息的准确与否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有重要作用。那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一、用好奇心调动学生的读书欲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等特点,使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记得我在教学完《海底世界》总结时展示出五个颜色不一的贝壳,向充满好奇的学生说:“明天要是谁能讲出与课文不一样的海底世界或是有趣的海底故事,谁就能获得一个美丽的贝壳奖品!”第二天,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有关海底世界神奇奥妙的知识,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課外书上找到的海底的动物生活习性与陆地的动物生活习性截然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有趣的海底故事,还有的学生展示出自己在网上查找到的海底图片并向大家解说,等等。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教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二、用丰富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首先必须有大量优秀的书籍让学生去读。书从何来?我们倡议班里的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每人买3本~5本,把所有的书交到老师那里,老师通过筛查下,在班级设置图书架,由孩子们轮流管理图书,记录同学借书和还书,同时修补损坏的书。在特定的时间让学生进阅览室读书。通过丰富的书籍,学生谈论书的时间越来越多,逐渐喜欢上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的兴趣越来越高。
三、用故事演讲比赛吸引学生阅读
学校可定期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教师也可在班级里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而且,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进行故事情节的塑造,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优秀的表现让表演的学生很自豪,也让不能演讲的很羡慕。这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都会对阅读感兴趣的。
四、用不同层次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因材施导,针对学生不同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图书给他们。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毛流浪记》《今年我七岁》《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的认识。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的书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同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我们应该用各种资源和各种办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的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板桥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