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你—我”关系的重构

2017-03-23 17:04刘绍颖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大学语文关系

【摘要】本文围绕军校大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你-我”关系的重构这一中心,从优化对话教学中的要素和调适“你-我”关系的距离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 对话教学 “你-我”关系 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47-01

早在20世纪初,为区别于对话中“我-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基于“对话哲学”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更为直接与平等的“你-我”对话关系。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之中,至此课堂逐渐形成了“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一、从“隔”至“不隔”——优化教学中“你-我”关系的要素

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员与学员、学员与文本、学员与学员、师生与军校生活等多个对话途径,形成了多条“你-我”关系的线索。

(一)对话教学中设计有价值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员提出问题——学员受激回应——教员再对其答案做出反馈的过程,军校大学语文的课堂也是如此,但为搭建课堂“你-我”互动关系,又往往存在一种现象——为了提问而提问。比如在导语中设置问题,试图利用学员的回答打开场面,引入正题。为此教员应注重问题切入点的选择,这个切入点必须有价值,建立说者——“我”与听者——“你”之间的共鸣。

(二)“对话”教学中引入跨学科思考

在对话理论框架下,语文教育主体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教员、学员、文本、作者等多个对话者展开多重对话,这些对话者都是可沟通的“你-我”关系。为了促进彼此的交流,对话教学可以打破学科限制。

二、“味外之旨”——调适对话教学中“你-我”关系的距离

适当调整“你-我”关系的距离,使对话的双方处在各自最适宜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提升对话教学的效率。

(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对话间的留白

在对话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误区——课堂上时间每分钟都要消耗在教员和学员的 “你-我”关系处理上。实则不然,“你-我”关系还存在于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文本之间。

对文本的解读也无需面面俱到,教员应把握重点,留给学员想象的空间。如 《诗经·蒹葭》一篇中的“伊人”究竟有何指向呢,学员在思考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员认为“伊人”是自己周围的一个榜样;有的学员提出“伊人”是自己家乡的妈妈。教员梳理整个对话过程,更多地理解了学员的心声,反思这堂课“最精彩的片段”,无疑是在对话间的留白中,学员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构建的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对话间的感染

在“你-我”关系上还应考虑学员的军人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不少学员在平日的训练、生活中已然习惯了“训诫”式的说教语言,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也容易被学员看作是一种不能勾连自我个性的语言,从而造成对于经典文学语言的怀疑和对“灌鸡汤”式的说教语言的厌烦。

以个体的日常实践经验去还原原理和概念,海德格尔称之为“范畴直观”,即“人在自己的实际生命中领会存在”。据此,教员可以采取课前演讲、排演话剧、分组辩论的形式引导学员进行“角色置换”和“情感迁移”。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拉近对话教学中“你-我”之间的心理距离,还能使彼此受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吸引和净化,从而实现自身品格的提升。

三、结语

在对话教学中“你-我”关系,并不存在规定性——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探究大学语文课程存在于军校的价值与意义。为消除“你-我”关系的误区,双方应优化要素和调适关系距离,使军校大学语文課堂的对话教学达到最优效果,以满足学员个人发展的需要和部队现实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刘绍颖(1987.7-),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文学。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大学语文关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