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丽华+刘洋
摘 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当前,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足;缺乏一支稳定的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农村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等问题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和稳定人才投身农村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落后和错误观念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而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意义在于是助力精准脱贫按期实现的重要引擎,是共圆国家和个人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61 — 04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毫无疑问需要教育发展的强大支撑。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与客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因此,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微观上讲,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宏观上讲,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
一、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瓶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重视力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教育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九年制义务教务基本普及,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负担不断减轻。但是,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依然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足
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貧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制约因素。尽管,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环境,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学校设置数量较少,学生一般上学路程遥远,早出晚归,求学困难。二是大部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比如许多学校桌椅破烂陈旧,配套设施缺乏,没有电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教学器材缺乏,甚至农村学校图书馆或阅读室几乎不存在。三是部分地区学校缺少食堂、宿舍、澡堂等生活基础设施,导致学校学生和老师就餐困难、饭菜种类单一,居住条件拥挤,卫生状况不佳。四是贫困地区多数农村学校师资缺乏,且师资质量较差,大部分教师一人教授多门课程,专业性和科学性欠缺,加上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少主动接受新的信息,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高。
教育资源分配不足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缺乏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一是我国近年来确实对农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并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相对来说目前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不够高。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12%。而我国到2012年才实现4%的目标。〔2〕二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资源分配较少、投入也较少。因为教育相比其他事业,投入较大、收益较慢且不太明显,不能像一些行业那样快速收到回报和政绩,导致地方政府在资源的分配和资金的投入上都很少投向教育部门。三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多被倾斜到城市,而农村学校收益较小。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本身就相对不足,再加上把教育资源和资金优先流向城市的教育发展,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贫困地区农村的办学环境和基础设施就不能得到改善,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水平。
(二)缺乏一支稳定的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就是缺乏一支稳定的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不佳,职业发展前景的有限,是导致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农村执教的主要原因。一是贫困地区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利,很多村庄之间不通公路,有些地方甚至乡镇之间也不通公路,教师出行困难,信息闭塞。二是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居住的宿舍,一般都比较陈旧、狭小、既无厨房又无厕所,而且对于未婚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找对象难、结婚难的问题。三是农村学校工资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教师支付结婚、生子、买房、购车等消费需求。四是有些村镇没有饭馆、澡堂、蔬菜市场等,不能有效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很多农村教师都竭尽全力想尽办法调进城市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五是在贫困地区,大多数村镇存在没有图书阅览室、各种娱乐场所、计算机网络不配套等情况,导致教师精神生活贫乏,信息闭塞,知识获取困难等,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六是农村学校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学设施,限制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农村学校缺乏可靠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让扎根农村的教师看不到希望,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下一代子女的发展影响较大。贫困地区农村的这些问题造成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因而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农村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农村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也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造成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失学率高、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家庭收入微薄来源单一,支持孩子上学会使家庭负担加重。二是目前一些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使学生毕业后仍然难以就业,使得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日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三是农村落后的观念也是影响学校入学率和失学率的重要原因,比如,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民对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了解;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在贫困农村地区,很多家庭不送女孩子上学,即使上学也不会太久,因为他们认为女孩上学是家里的累赘,因而,导致农村女孩失学率普遍较高。四是贫困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数量加大,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加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形成健康健全的身心,而且由于缺乏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比之城市学生严重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逃学和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径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诸多瓶颈是制约地方教育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障碍。寻找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适当路径是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贫困地区 “三农”问题逐步解决的重要举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基础在于教育,只有解决好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中国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一)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教育资源和资金的优化配置
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首要前提。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曾指出:“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的发展。〔3〕”当前,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可以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中央,地方政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者,甚至是主要支持者。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有效支持地方各项事业的有效发展,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发展资源,一般都会流向对地方经济增速较快的部门或领域,而教育部门的发展资源和资金则分配不足。因此,地方政府要想增强对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必须优先考虑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其中,最核心的是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社会的总和影响,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发展动力相对不足,因此,在发展中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做法,大力发展工农业,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的从各个地方的具体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这项才能既发挥地方优势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又突出地方特色保持生态平衡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经济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地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发展资源和资金,才能不断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向农村教育的倾斜。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
当前,国家的资源、资金和政策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继续完善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财政要向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等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4〕从而逐步缩小东中西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发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同时,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之后,也要适时适量不断向教育部门,尤其是农村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只有在中央和地方都持续不断的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才能不断强化和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是提升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环境的主要方式。一是要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师生与附近城镇的联系;二是要重建或修缮农村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澡堂等基础设施,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和生活用具;三是要为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用具,比如电脑、投影等;四是要建立农村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较多的购买各类书籍和资料,以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五是要购买一些体育、美术、音乐等教学器材,为实现农村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同时,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也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从总体上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硬件设施差距。
(三)吸引和稳定人才投身农村教育,努力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和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5〕”吸引和稳定人才投身农村教育是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核心保障,也是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所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是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前提,农村学校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大学生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应解决以下三个紧迫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必须积极的改善农村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完善学校及其周边的相关生活设施。比如,为学校老师提供较为合理的和舒适的办公场所和生活场所,学校周边应配置菜市场或农村超市以方便师生需要,必须设置门卫保证学校周边安全和師生安全。二是贫困地区可以与高校建立“定向教师”培养联系,通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支付大学生相关学习费用的方式,与之订立合同,约定最低服务年限,以此来吸引优秀大学生从教;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所实施的免费师范生选拔与使用政策,培养一批愿意献身农村义务教育,进得来、留得住的年轻师范毕业生。〔6〕三是增加农村教师编制,为新入职的教师落实编制,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农村岗位津贴补贴水平,以此来满足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稳定优秀人才在农村安心从事教育工作是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为了使优秀人才能扎根农村教育,提高工作积极性,必须做到:一要拓宽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景,不能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比如,科学地对农村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职位调动、工资升降的衡量标准,达到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可以评选优秀省市级教师,可以升职到市县中小学校等。二是实行定期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度。一方面让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可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可以为农村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让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交流,可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开阔农村教师的视野和见识,可以增强城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学习。三是实行教师进高校“委培”制度,对于热心和热爱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政府部门要支持他们去高校“委培”深造,以此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四是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精神生活的服务,比如,为农村教师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举办文学艺术晚会、发放高雅艺术形式的门票等方式,来服务于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
总之,不断地吸引和稳定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是实现农村教育队伍新老合理更替和接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人才保证,是发挥优秀人才在农村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而且这些方面都对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起到了有效支撑作用。
(四)引导农民转变落后和错误观念,鼓励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
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大多是传统的农村或是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农村,因此,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存在着相当落后的成分,甚至还有一些错误观念。这些落后和错误观念也是阻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引导农民转变落后和错误观念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起到鼓励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
引导农民转变落后的观念,在贫困地区农村尤其要注意转变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和“重男轻女”思想。政府相关部门要经常性的做好宣传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育作用的宣传,尤其宣传教育对个人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农民意识到,让孩子接受教育不是无用的投资,而是既可以为孩子追求和过上良好的物质生活提供基础,又可以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计生部门要在农村地区经常性的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思想,逐步消除农民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从而为女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意义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当地的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宏观的国家和民族层面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助力精准脱贫按期实现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7〕”科学的指明了农村教育发展与实现精准扶贫的相互关系。自2013年习近平考察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手段,精准脱贫按期实现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当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是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可以用知识给孩子创造出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促进精准脱贫工作顺利实现的重要引擎,而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给予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的支持,又反过来继续助力精准脱贫的实现。所以,总的来看,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助力精准脱贫按期实现的重要引擎。
(二)共圆国家和个人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8〕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圆满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从宏观上讲,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全民族人民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有助于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从微观上讲,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孩子提供一个人生出彩的机会和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舞台,也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蓬勃生长的知识动力和精神动力,更为农村子弟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持。因此,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共圆国家和个人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三)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制约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滞后发展已经造成贫困地区发展的缓慢,尤其是缺乏人才的支撑。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現实基础,可以弥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短板,从而有效维护国家全局性的发展。通过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的战略支撑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参 考 文 献〕
〔1〕瞿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9-10(07).
〔2〕冒,张斌.教育发展迈向4%新时代〔N〕.湖南日报,2013-03-16(0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4〕燕新,侯贵宝.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05):27-29.
〔5〕雅克·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M〕.尤莉莉,徐贵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18.
〔6〕陈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政治学审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6-52.
〔7〕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01).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106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9.
〔9〕凡勇昆,邬志辉.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新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28-3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