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娜
摘 要:传统“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中包含的丰富生态思想是我们当今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天人合一”观不论是作为一种世界观还是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而如今“天人合一”要实现古为今用,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此面对当代严重的生态危机,重估“天人合一”的时代价值及其特点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人和自然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43 — 03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一直处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其中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条主干,其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包含有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也具有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万物一体”的自然超脱的境界。“天人合一”观不论是作为一种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天人合一”观只有着眼于现实问题而又回到“原点”,才能理解这一理念的历史价值和意义。〔1〕面对目前严重的生态危机,重估“天人合一”的价值及其特点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天人合一”观包含的生态思想
(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我们现代社会语境的表述方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类经过长期地进化过程从自然界脱颖而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類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但不管怎样进化,人都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都依赖于自然界,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本身。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获取源源不断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基础。
我国传统“天人合一”观中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论述。《易传》中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这里说明天地交相感应,因而引起万物变化生长,换句话说,万物的生长受到天地的制约,天地产生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和万物都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后荀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荀子强调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人和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万物是由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而形成和发展的。后来宋明时期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周敦颐继承了《易传》中的这一思想,认为天地交相感应,阴阳二气产生了万物。张载也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所以要和谐相处。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已者”。(《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他将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二者密不可分。道家也提到了这一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类产生于自然界,他说道“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庄子·大宗师》)
(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人和万物既然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人类的生产生活及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必须以符合自然本性的方式改造外部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讲话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万物并遇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间万物运行、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和准则,不能违背它们。天有天的运行规律,地有地的运行法则,人与人交往也要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即天、地、人三者各司其职、互不侵犯,这样就可使人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论语·阳货》)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四季更替、万物生长而变化。荀子也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这也同样说明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我们顺应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来行事,便可达到与万物和谐的状态。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上也谈及人类要做到按时节生产,即“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他在这里强调了对于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资源不能挥霍无度,要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开采自然,要有生态环保意识。同样老子也特别注重要顺应万物自然本性来生长,不能对其进行压制、宰割、违背它们的本性,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3〕(《老子·第五十一章》)还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传》)等论述也都是关于顺应自然界繁衍生息的规律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愿望,又时时提醒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天人关系相协调。
(三)天人相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改造外部自然界与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中国古代不同的学术派别和思想家对于实现“天人合一”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儒家注重于用伦理道德的方式达到“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儒家所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伦理规范的“和”来达到与天地参。而道家就比较强调“自然”,即自然而然的方式去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家偏向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统一和谐。
归根结底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和”。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和文化,中国古代的思想也是一种和思想。即要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要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现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相比,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现如今面临的问题不同,故而天人合一要实现古为今用,必须推陈出新,与现实相结合。
二、传统“天人合一”观中生态思想的特点
(一)以自然为本的倾向
在认识论上,传统的“天人合一”具有以自然为本的倾向特点。以自然为本就是要肯定和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意义,但这并不表示否定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对自然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只能顺应自然界,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对自然的依赖也会由被动依赖转为主动依赖,这也就更加体现了人的价值意义。因此,承认以自然为本不是否定人的存在价值,同时也表明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同。
这一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也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这些生态思想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人们受生产力水平限制而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依赖膜拜自然。另外一点是天人合一观产生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制度当中,这种观点是统治者为实现其统治的合理性而进行的一种手段。在儒家看来,“天”具有至上性、不可超越的特点。孔子说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将天看作是人们敬畏的对象。在董仲舒那里“天”变成了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天”可以掌管赏罚、吉凶祸福的事物,并且也可以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特别强调天人一体,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已者”。(《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天”在这里又被赋予了仁义礼智的属性。不管“天”有多少种含义,归根到底儒家赋予了“天”道德属性,天变成了道德之天,而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自然之天,儒家提倡人们通过提升自身修养而达到与天合德,因此它主要还是具有以“天”的道德为倾向的特点。
(二)强调精神层面的统一
在价值论上,具有注重精神层面统一的特点。如何来达到天与人的合一呢?在实现路径方面,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在精神层面上统一的特点,以人道来达到天道,人的发展方式要符合天的运行方式,在精神上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儒家讲从尽心到知性,方可达到知天,即通过个人的自身修养便可通晓天理,与天融为一体。《大学》中提到的八条目正是说明了要从自身修养做起,方可通晓天地万物之理,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内化于心,在精神上做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只要具有“诚”的德行就可以与天地参。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提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继承了《中庸》中的“诚”的思想,并进一步得出只有修养自身,才可“为天地立心”,与天合一。道家虽然特别强调尊重万事万物的本性规律,顺应自然发展,同时也注重在精神上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儒家尽心知性知天的路线虽有不同,但在天地人的宇宙观中它也强调人在精神上达到与自然之天的统一,人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他需要在精神上同天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是由于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过度强调精神层面,难免忽视了物质上的需求。儒家虽强调在精神上知天以达到与天合一,但这并不是在掌握科学技术等对外部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过分重视人伦道德而忽视了对自然的认识,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决定人们的精神方面,公民的环保意识观念固然重要,但仅靠这点是不够的,需要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既要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需要保护环境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践方面,傳统的“天人合一”观中的生态思想的可操作性不强。
首先,从儒家的角度看,儒家是尽心——知性——知天的路线以求得与天地合其德,即以德配天的方式实现人与天的融合,但在实践的操作环节上有很多问题。“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参赞化育”等儒家生态思想提的出目的是提高人们自身修养,为封建伦理纲常作辩护,给统治者建立一套伦理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实际的操作上具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先发展生产的路线早在古代就一直存在,用马克思的话说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最终动力,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才有可能去关注他们的生态环境。其次,道家在实践过程中是提倡通过取消人为、绝圣弃智、愚民的方式返回到像婴儿状态的、淳朴的小国寡民社会中,即道家是通过倒退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来达到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做法,在现实中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向往的“天和”“天乐”的人类生活环境是美好的,这些憧憬愿望可能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会实现,因为在那时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用马克思的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
综上所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通往天人合一的方式虽有不同,但其目的殊途同归,同时也暴露出其理论的可操作性不强,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因此在面对如今的生态问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该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传统“天人合一”观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是以自然为本,以个人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发展为本。以人类的发展为本,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共生的天人协调观。
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虽然具有以自然为本的倾向,但它是在承认人的价值的前提下被动依赖自然才形成这样的特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由被动依赖变为主动依赖,再到主动控制自然的转变。当今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使人与自然逐渐对立起来,二者的关系逐渐恶化,如地下水枯竭、雾霾、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扩散等生态问题频繁发生,它们时刻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反思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既要发展,同时也必须满足我们生存环境的发展。当下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吸收借鉴传统天人观的“裁成”“辅相”“参赞”的和谐共生的思想,实现天人相“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
(二)坚持精神发展与物质发展相统一
我们在吸收借鉴古代天人合一观合理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坚持精神发展与物质发展相统一。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直到今天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再次席卷而来——智能化时代。可以说,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具有某种技术特征,而我们今天时代的特征就是智能化,它们也会促进新一轮的社会分工、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无论怎样变革,其本质上仍然是科学技术占据着统治地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然被商品支配,表现为异化,这种异化在一定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也造成了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淡化,造成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巨大失衡。如何在技术的统治之下保持精神发展与物质发展相统一,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传统的天人合一观除了具有丰富生态思想之外,也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实现,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儒家讲天人合德,即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以德配天”“参赞化育”的境界,这样可以让德行内化于心,使我们的主观精神获得满足,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的自我超越相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也会不断加强,同时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蒙培元.中国哲学生态观论纲〔J〕.中国哲学史,2003,(01):08.
〔2〕论语译注〔M〕.杨伯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211.
〔3〕老子〔M〕.饶尚宽,译.北京:中华书局,2016:127.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