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到
【摘要】父母的离婚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只要做父母的能正确引导,一个心理健康,性格阳光的孩子还一定属于我们。
【关键词】引导 家庭离异 孩子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96-02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可能出在家长身上
——卢勤
有材料显示,2011年北京的离婚率为百分之三十九,上海的离婚率为百分之三十八,深圳的离婚率为百分之三十六。广州的离婚率为百分之三十五。
随着人们对婚姻家庭态度的转变,现在的家庭离婚率不断上升,夫妻离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孩子无论随母亲一起生活,还是孩子和父亲一起居住,对孩子的心灵创伤无疑是巨大的。夫妻离婚虽然有他们不得已的原因,但是作为家长,应该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保护好孩子的稚嫩心灵,不要只顾着自己的一時痛快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我和一位逆反心理很重的孩子谈话时,当我谈到他的父母离婚时这个倔强的孩子低下了头,当孩子抬头看我的时候,我发现她眼睛充满了泪水,可见这孩子的软肋就在这里。因此,我奉劝无数怨偶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走这一步。
为了避免孩子在父母离婚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离婚的父母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要在孩子面前否定对方
有些单身妈妈,只要提到前夫,就是恨得咬牙切齿,深恶痛绝,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你爸爸就是一个恶魔,什么好事都不干,就是一个社会渣滓……”,实质上你这样做,你是痛快了,但无疑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就会用仇恨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一切。
一位离婚的母亲和我说起这样一件事情,他和前夫离婚后,孩子一直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孩子的父亲和奶奶一直不让她看孩子,时隔几年后,母亲看到孩子和他搭讪,孩子扔给母亲一句话“我恨你”。我想如果不是孩子的父亲和奶奶当着孩子的面诋毁孩子的母亲,孩子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试想长期以来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可想而知。
二、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误区
绝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觉得自己很不幸福,甚至觉得周围的人都瞧不起自己,久而久之,性格就会孤独,不愿意和他人交往,而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为了避免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开始自我封闭,变得冷漠,甚至开始怨天尤人,憎恨一切。因此我建议我们的家长,为孩子的交流提供平台,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交场合,也可以就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还孩子一个正常的心态。
在前不久,上课的时候,在我讲到《平等尊重爱我他》这一课题时,学生在对我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从一开始的观点论述,到后来的人身攻击,有一个学生慌不择言,说了一句:“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话随口而出,这一下可炸了锅,四五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怎么了”,个别的男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一情况出现后,我及时进行制止,并加以引导,最后才平静下来,以说错话的孩子向其他孩子的赔礼道歉而结束。可见父母的离异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的伤痛是刻骨铭心的。
三、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我接触了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普遍发现这类孩子大部分没有自信,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
一个上初二的小男孩,父母离异后一直寄居在外公外婆家,由于外公外婆的溺爱和自己的放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我几次思想工作工作成效不大,我曾告诉他说:“孩子你现在放弃就等于你放弃自己的一生”。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父母的婚姻,不要把父母的离婚当成一件不可告人的丑事,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自信。
告诉孩子:“上帝也是单亲”,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让自己的人生处处充满自信。
在学校开家长会之前,我对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了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有这样几种想法,有的孩子这样认为:“爸爸妈妈都不要我了,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有的孩子这样想:“父母离婚了,我无论和谁一起生活,都缺少另一半的爱,别人的父母之爱是完整的,我的父母之爱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有的孩子还这样想:“我是个父母都不要的孩子,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可见不自信,自卑心理严重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共同心理特征。
总之,父母的离婚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只要做父母的能正确引导,一个心理健康,性格阳光的孩子还一定属于我们。
参考文献:
[1]王金战《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
[2]东子《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3]周弘《翘起你的拇指》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