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陆亚玲沈新华杨呈胜
(扬州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张莉陆亚玲沈新华杨呈胜
(扬州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调查显示,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大学生正面临外来文化的悄然侵袭。多数大学生虽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中国文化影响力及国家地位持乐观态度,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侵袭持无所谓的态度。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应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应在工作实践中处处彰显爱国主义情怀,高等院校则应积极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文化的真面目及其危害,努力探寻有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新的教育模式。
外来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文化领域,中国正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1]有鉴于此,为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待外来文化的真实态度,以便为高校思政教育寻求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选取来自不同年级与专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男女生比、城乡生源比均为50%),做了相关问卷调查。此次问卷采用团体问卷调查法,旨在调查学生对中西方节日、语言、教育的喜爱程度,学生生活习惯及业余爱好倾向,以及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交融趋向的预测。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32份,剔除其中的6份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526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95.6%。以此为据,我们分别统计了每测试项每一选择的人数以及其所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问卷中涉及学生对中西方节日喜爱程度的选题为:“以下哪些节日你很喜欢:A.春节;B.圣诞节;C.情人节;D.清明节;E.中秋节;F.端午节;G.元宵节;H.愚人节(可多选)。”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喜爱程度排序,大学生喜爱的节日依次为春节、中秋节、圣诞节、元宵节、端午节、情人节、愚人节、清明节。从中不难看出,春节依然是大学生最喜爱的节日;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元宵节、端午节的喜爱程度,已经排在西方的圣诞节之后,而其对清明节的喜爱程度,则远不如西方的愚人节(在526名被调查者中,仅有9%的大学生表示很喜欢清明节)。为了解学生对母语重要性的认识,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两个选题。其一为:“你认为大学期间最需要学好的语言是:A.英语;B.汉语。”调查结果显示,有51%的学生选择了英语,有49%的学生选择了汉语。其二为:“你认为联合国办公语言中有汉语吗?”对此,有72%的学生认为必须有,有12%的学生则认为没有,有16%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有。由此可见,与英语相比,在校大学生对母语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为了解学生对中西方教育水平的认识,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如下选题:“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你更希望在国内还是到欧美发达国家求学?”对此,高达70%的学生选择了到国外求学,仅有22%的学生选择了在国内求学,另有8%的学生则认为在哪里求学都无所谓。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要高于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与此相关,为了解学生对在国外供职的看法,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如下选题:“你怎样看待那些在国外留学并定居国外的中国人。”对此,有76%的学生很希望他们能回国效劳;有11%的学生认为赚钱多就好,在什么国家就业不重要;有8%的学生认为国家白白培养了他们;有5%的学生则鄙视那些在国外留学并定居国外的中国人。由此可见,在就业地选择上,在校大学生中仍有少数人缺乏应有的国家概念。
调查问卷中有关学生生活习惯的选题,涉及到饮食、发式、服饰三个层面。在饮食偏好上,有68%的学生表示喜欢吃中餐;有8%的学生表示喜欢吃西餐;另有24%的同学认为中餐西餐都一样,无所谓。对于国人模仿欧美人烫染头发这一普遍现象,有44%的学生表示反感,有40%的学生认为并不好看,但有16%的学生则认为其很时尚。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虽有小部分大学生向往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但多数大学生均能认可并固守中国传统习惯。在被问及“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喜欢穿什么品牌的衣服”时,有30%的学生选择了“国内生产的,时尚就行”一项,有25%的学生选择了“最好是进口品牌的,如日本、韩国、美国的”一项,有45%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饮食、发式、服饰等生活习惯,已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为了解学生的业余爱好倾向,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四个选题。其一为:“你喜欢国产还是进口手机?”对此,有86%的学生表示喜欢美国、韩国产手机,其中有62%的学生认为国产手机比进口手机质量差。其二为:“你业余时间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对此,有45%的学生表示喜欢看美国大片,有25%的学生表示喜欢看日本动漫,有18%的学生表示喜欢看大陆影片,有11%的学生表示喜欢看港台影片,有1%的学生表示喜欢看印度、泰国等国家的电影。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休闲工具还是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大学生都一边倒地倾向于选择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其三为:“你家里的彩电是进口还是国产的?”在此项调查中,我们意外地发现,竟然有8%的学生表示家里没有彩电。如果学生所言属实的话,这便意味着,大学生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可能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这一发现,对本次调查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其四为:“你平时喜欢看哪些方面的书籍?”对此,有30%的学生表示喜欢看中国现代文学著作,有30%的学生表示喜欢看日本悬疑侦探类小说以及美国、俄国等国文学名著,有22%的学生表示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本土产品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并呈现出一定的盲目崇外倾向,这可能与部分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素养有一定的关联。
调查问卷中有关中西方文化交融趋向预测的选题有四。其一为:“你觉得90后在21世纪会被西方文化同化吗?”对此,有22%的学生明确认为一定会,有30%的学生认为同化不同化没有多大关系,有13%的学生认为不确定,仅有35%的学生认为一定不会。其二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到自豪吗?”对此,有76%的学生表示很自豪,有20%的学生则表示无所谓;然而,竟有4%的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其三为:“你认为西方人会接受中国文化吗?”对此,有68%的学生选择了“一定会,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一项,有30%的学生认为可能会,有4%的学生则选择了“不会,因为中国太落后”一项。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热切期盼祖国能日渐强大,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国际交往中展现自我独特的魅力;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足,其中极少数大学生甚至对国家前途缺乏应有的信心。其四为:“你认为21世纪全球文化会出现大融合吗?”对此,有42%的学生表示得看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30%的学生认为不大可能,有28%的学生认为一定会。这一调查结果意味着,在大学生看来,要实现文化强国梦想,必须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盲目崇洋媚外。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世纪之交的世界文明体系和民族关系中,西方不良思不潮的侵入具有一定的逻辑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应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方针政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应在工作实践中处处彰显爱国主义情怀,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高等院校则应积极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文化的真实面目及其危害,努力探寻有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新的教育模式。
为有效遏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国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进度,提升全民素质,进一步加大弘扬民族文化力度,以涵养国人浩然正气。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舆论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新闻舆论“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2]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当然,要想有效遏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仅靠政府的正确导向以及良好的舆论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家长与高等学校一起,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是文化传承的第一阵地,家长则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引路人。正人需正己。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高扬民族自信心,以自身的良好言行影响孩子,使其能明是非,别善恶,知美丑。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为孩子牢牢构筑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侵袭的第一道堤坝。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则是引领学生步入社会的指路人。高校应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培养素质全面的爱国人才为依归,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巧妙地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使其能自觉防范抵御外来不良思潮的侵袭。对此,高等学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应用多种宣传媒介,巧妙运用多种宣传手段,着力打造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融知识性、趣味性、时尚性于一体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对大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二,在现有课程设置上,高等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其三,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始终以文化导入为宗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巧妙地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使理论教育始终不离正确的文化引领;其四,在主题班会、宿舍座谈会以及班级其他活动中,高等学校的班主任、辅导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针对学生的思想偏差及时拨乱反正,以使其始终保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五,高等学校应加大对生活指导老师、安保人员以及其他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明了文化传承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规范其工作语言与行为方式,以便为全体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为大学生牢牢构筑一个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侵袭的安全堤坝。
除此之外,要想有效遏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还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为此,广大大学生应勤学明辨,善于继承,敢于创新。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P97)大学生应该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时刻意识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绝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P102),“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不断汲取各种养分”[3](P100)。一言以蔽之,只有牢牢坚守中华文化主阵地,大学生才能找到有效抗击西方不良文化思潮侵袭的思想武器。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2]孙恪廉.中华文化是中国精神的载体[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2017-01-1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D710121)
张莉(1974-),女,江苏泰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0
A
1673-1395 (2017)03-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