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辉,梁莉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旭辉,梁莉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备受世界各国高校的高度重视,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不强等主要问题仍亟待解决。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伴随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改进、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整合阶段,存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深化和有效应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如何运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战略,加快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在政策指导下,我国高校开始加强构建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不断整合、开发与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目前,“985”高校已全面建成数字化图书馆,90%以上的“211”高校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约有90%的地方高校也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与此同时,高校加大信息化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授课的比例达到70%以上,78%的高校通过信息化服务进行科研工作[1]。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受到资源禀赋、院校规模级别、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985”“211”高校的接入宽带值到达3 Gbps以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无线网络已覆盖整个校园,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等地方都能随时连接到无线网络。尽管其他普通地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建成,但仍然不能满足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校意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遍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校务管理工作。高校信息管理部门通过建设与维护学校门户网站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各大高校也开始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不断采取措施防范校园网络和相关重要信息系统免受黑客侵袭。
高等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及获取信息资源带来了便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面临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确定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方向。例如,“985”高校定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211”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大学,普通地方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重点高校。然而,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许多高校把建设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文化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之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在次要地位,这与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所高校设置了CIO(首席信息官)职位,旨在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仅有10%的高校设置了CIO职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2]。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职位,而是将信息化建设挂靠在校园网络中心,实行粗放式管理[3]。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仍停留在次要的发展战略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满足于高校教育发展支撑的基本层面,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利用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许多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设施较为落后和缺乏。例如,教室多媒体设施陈旧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与维护;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不能上网,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提供在线信息和视频等课程教学服务;教师录入期末考试成绩和学生选修公选课程时,会出现网络中断等现象。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远远大于信息技术软件投入,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造成信息技术软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受到购买教学软件的资金限制,导致专业授课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拥有的大量内部资料信息资源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仍以纸质形式保存,不利于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优质资源数量少的情况。此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团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分析报告中提出:不同资源是否有各自的建设规范、标准,每种资源是否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是否建立审核评估机制也是权衡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指标[4]。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源差异较大。“985”“211”大学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多,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投入的资源较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需要。由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很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高校信息化技术专业人员数量少,仅40%的“985”“211”高校拥有20人以上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都在10人以内。教育信息化人才不仅包括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例如,有些教师不愿意使用专业教学软件授课,甚至使用多媒体授课的都很少;管理人员对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操作不熟练,甚至不能完全掌握如何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信息化教学管理经常出现信息滞后或失真的情况。因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应用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领导要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将支持与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到高校教育发展战略层面,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科技信息保障,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为避免教育信息管理多头领导、职责不清等现象发生,高校可采取“决策-管理-应用”3层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决策层面,设置CIO职位,并由高校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决策。在管理层面,成立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的开展、执行、评估与监管等工作。在应用层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设置信息化管理职位,由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担任,负责落实与推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与规划,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在基层单位能够有效的开展与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极其复杂且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及资金预算规划。高校应制定教育信息化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确保有充足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可以调动社会团体、地方企业家和校友等相关资源提供资金援助。资金投入要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构建先进、高效且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极大地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二是加强专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购买,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如果教育信息化建设单靠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那么往往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容易产生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既有闲置又有短缺的现象。为了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应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图书文献、精品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5]。一是以教育部为主导,提出高校联合建立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导向。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在高校所在区域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高校互联网系统,搭建教育信息化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资源共享。二是高校联合开发教育信息化数据服务和专业教学软件等项目。高校信息化专业人员共同组建教育信息化团队,开发教育信息化的数据服务项目和深层次的IT服务合作[6]。
一是通过人才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专业教学、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要能够开展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联合研究,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战略性咨询和技术支撑,能够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专业应用软件等教育资源。二是大力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使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专业教学软件获取、处理、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激励政策与考评机制。有效的激励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增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和毅力,进而推动教育改革进程[7]。合理、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促使教师切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101.
[2]江婕,卢晓勇.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3]姚云,刘海梅.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5).
[4]李志河,伊洁.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
[5]高云,方志刚,樊增广.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形态演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6]丁国军.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2013(3).
[7]王美茹.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推动作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编辑:刘姝)
G649.2
A
1673-1999(2017)11-0104-03
王旭辉(1971—),男,博士,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理论、劳动经济学、高等教育;梁莉(1978—),女,硕士,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
2017-09-1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科技人力资本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J2016B2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