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娟,漆亚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路径探析
——以百色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为例
唐娟,漆亚莉
近年来,“生产性保护”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对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百色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以壮锦、绣球、刺绣为例,分析了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构建政府支持性机制、加大产品文化创意、实施文化脱贫致富、开发电子商务市场、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等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百色市
民族传统手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生产性保护”逐渐成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对振兴传统手工艺,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涵养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百色市地处边境,是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百色市形成了以壮族为主体,苗、瑶、彝、仡佬、回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了以壮族文化为主,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大市、非遗大市。据统计,百色市已有田阳壮族狮舞、那坡黑衣壮民歌、田林北路壮剧、靖西壮族织锦技艺、平果壮族嘹歌等7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非遗名录,60个非遗项目进入自治区级名录,76个非遗项目进入市级名录,1 402个非遗项目进入县级名录。全市共有1 545个非遗项目初步建立起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1]。在这些非遗项目中,以壮锦、刺绣、绣球、壮族纺织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何谓“生产性保护”?文化部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可见,“生产性保护”必须以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而不仅是技术)和核心价值(原本的文化蕴含)得到完整性的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牺牲其技艺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蕴含为代价。”[2]“生产性保护”的实质是在保护非遗的前提下,探讨“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生产性保护”有别于商业领域中的“生产”,它是将非遗中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和商业行为转化为经济价值,以此激发非遗的原生动力与活力,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通过生产和流通的市场行为,既有利于挖掘非遗的经济价值,增强自身发展动力,也有利于非遗项目传承人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壮大非遗保护队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形成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百色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壮锦、刺绣、绣球为代表的百色市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面临以下困境。
当地生产织锦、刺绣、绣球的企业数量少,被列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仅有靖西县的壮锦厂,而且是广西唯一一个以织锦技艺入选的单位。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进行生产,生产成本偏高。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批量小、分散经营、集中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规范化程序,生产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低下。目前,当地从事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薄弱、设备陈旧、管理粗放、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弱,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缺乏完整的“生产性保护”链。
一方面,由于企业创新力度不够,家庭小作坊生产者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导致壮锦、刺绣的类型单一,外观、样式陈旧,缺乏新颖性,可供消费者和市场选择的品种少。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使用的范围小,如织锦、绣球大多作为礼品或用于收藏,其实用价值不大,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密切,通常以“订单式”生产为主,没有形成大众化消费,产品的影响力较小。部分壮锦呈现出“低、散”特征,缺乏创意,核心竞争力不强。虽然绣球的质量很好,但包装过于简单,包装工艺较为落后,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及其价值实现。另外,经营者之间缺乏抱团发展的意识,常常各自为战,缺乏创建区域性品牌的意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致使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消费市场狭小,销售渠道有待拓展。
当地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点企业数量少、生产层次低,大多属于个体经营模式,尚未发展到规模化生产,没有形成行业带动效应。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陈旧,品牌意识较弱,经营方式粗放,加工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设计理念与现代审美意识脱节,高端艺术品的制造水平有限,经济效益较低。例如,靖西旧州的绣球生产大多为“公司+协会+农户”和手工作坊模式,以自产自销、实体销售的传统销售方式为主,缺乏品牌意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的层次较低,对研、产、供、销缺乏整体考虑,产品的营销推广方式较为传统。受经营者文化素质、管理水平、营销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管理手段过于简单、随意。在企业内部缺乏长效的保障激励机制,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也不高。
传统手工艺产生于农耕文明,而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加速了传统农耕文明的瓦解,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的多元文化融入当地文化,使得民众的文化价值、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化、封闭化、单一化向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加快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人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其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择业观功利化倾向明显,在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很少有青年人自觉参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他们缺乏传承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现了文化传承人的断层现象。随着“绣球王”朱祖线离世和“中华巧女”黃肖琴的年事已高,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青黄不接,很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第一,构建政府支持性机制,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保障。在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中,百色市各级政府应严格贯彻落实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下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生产性保护”的价值引导、政策引导和舆论引导,建立健全地方传统手工艺振兴目录,组织开展壮锦、绣球、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和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非遗保护的政策及方针,制定并落实好本地区的非遗保护规划。建立各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对其经营运作予以指导,搭建生产、销售、服务交流平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设立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专项发展资金,对壮锦、绣球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例如,靖西旧州的绣球文化产业,急需国家给予经营指导和资金扶持,使其尽快发展壮大。要逐步完善财税政策,对长年从事壮锦、绣球生产制作的经营户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和税费减免。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壮锦、绣球等“生产性保护”项目,参与市场竞争,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构建“多元化”的支持体系,推动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传承机制,设立非遗人才培养基金,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提升其专业技能。建立保障奖励机制,对无经济来源、生存状况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保障性资助;对有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生产、授徒传艺、学习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促进传统手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多举措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加强产品的文化创意,促进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需要将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生产实践的方式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在生产实践中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完整性、文化内涵的继承性和传统工艺的实用性,兼顾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和文化蕴含的协调发展,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3]为此,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要加大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的投入,这对实现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使用功能上进行创新。随着新的工业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生存和延续空间不断缩小,市场需求逐渐变弱。在现代生活中,民族传统手工艺如何传承与发展,关键是进行使用功能上的创新,拓展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壮锦、织锦因其历史悠久、色彩斑斓、做工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常被作为民族工艺美术品收藏,远离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壮锦、织锦可在服装、抱枕、背包、手提袋、桌布、杯垫、披肩、壁挂等品种中增强其使用功能,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进入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其次,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风格和制作工艺,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符合民众的审美情趣和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可以加强与相关高校、企业、艺术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在产品设计、包装等方面进行创新。最后,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地域特征。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和凯利认为,手工技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地方性实践知识,是人类对万物的生成性理解和他们的生成性技艺[4]。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已成为当今人们对地域历史记忆的精神消费品,代表着厚重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彰显区域文化特色是“生产性保护”的关键。文化促进设计的增值,设计推动文化的发展。因此,在设计中应强化地域特色,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性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特色。
第三,以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为依托,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脱贫。百色市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石漠化严重,生产环境恶劣,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工业生产资源缺乏,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落后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贫困现象突出,贫困人口基数较大,脱贫难度较大,脱贫工作任务艰巨。例如,那坡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保县、凌云县、乐业县等地区,其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特点突出,可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合“中越边境非遗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工程建设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把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将手工技艺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村级文化产业基地,拓宽群众就业增收的渠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此外,还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文化项目为建设载体,通过“政府+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民族文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脱贫的目的。
第四,加强电子商务市场开发,扩展经营销售服务平台。提高百色市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扩展经营服务平台,开拓销售渠道,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着重加强电子商务市场开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拓电子商务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京东、天猫、淘宝等电商的发展改变了民众购物的习惯,支付宝、微信等改变了民众消费支付的方式。网络销售方式能够超越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购物消费的便利化,降低了销售过程中的成本,促进了与顾客之间的实时沟通,符合4C营销理论。目前,“互联网+非遗”正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服务方式。“古来美集”“中国手艺网”“扑满爱”“中国手作”等互联网企业已经与非遗项目“牵手”,结合O2O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使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走进了“电子商城”、走入了互联网,让公众对非遗文化有了更便捷的认识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然而,百色市尚未创建起专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销售网站和较为完善的电子销售平台,为此,当地的手工艺产品生产企业或个人应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销售服务官网或网店,积极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五,增强民族传统文化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影响力与美誉度。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企业应创新管理理念,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督,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综合利用各种优势,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的特色品牌。在现有项目基础上,以中国靖西绣球城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世界绣球文化乐园”,承载和传播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发挥百色市的区位优势,以东盟国家为重点,利用靖西龙邦边境口岸、那坡县平孟边境口岸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加大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出口贸易。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行动指南,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立足广西、依托东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展览与贸易合作,提高其在国外的影响力,实现百色市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长远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助推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发展。
[1]百色 1 500 项“非遗”走出馆门[EB/OL].[2017-07-1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40124/newgx52e19c99-9523894.shtml.
[2]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张学东,黄凯.创意设计视阈下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袁熙旸.创造力在边缘: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设计之路[J].装饰,2013(2).
(编辑:文汝)
G122
A
1673-1999(2017)11-0091-03
唐娟(1985—),女,硕士,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馆员,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漆亚莉(1978—),女,硕士,广西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产业。
2017-07-17
2015—2016年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课题“老少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证研究”(LQ15B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