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鼎逻辑思想研究及其意义

2017-03-22 18:53谷成城张晓芒
关键词:沈先生逻辑学逻辑

谷成城,文 艳,张晓芒

(1.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 太原 030006; 2.天津市耀华嘉诚国际中学, 天津 300040;3.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350)



沈有鼎逻辑思想研究及其意义

谷成城1,文 艳2,张晓芒3

(1.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 太原 030006; 2.天津市耀华嘉诚国际中学, 天津 300040;3.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350)

沈有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逻辑学家及逻辑史家,他在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分析、梳理沈有鼎的经典著作及其体现的逻辑思想,可以展现对经典大师及经典著作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意义。

沈有鼎;逻辑学;中国逻辑史

一、问题的缘起

关于经典大师及经典著作对于一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张汝伦在《如何理解哲学史》一文中就有一段很经典的论述:“……哲学的发展,往往是通过对经典大师和经典著作的研究来进行的。即便是那些真正原创性的哲学家,也是如此。并且他们对哲学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著作的研究,往往自身便成了经典。……可以说通过研究哲学史和哲学经典著作来进行哲学研究,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之路。”[1]按此,逻辑学的研究同样也离不开对逻辑史以及逻辑学领域内的经典人物和经典著作的研究。因此,对逻辑学领域经典人物和经典著作的研究本身就是对逻辑史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逻辑学研究的必要环节。

这是因为,一般的逻辑史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历史上的逻辑学家的研究连缀而成的。这种研究既是主体依赖性的研究,亦即历史上的那些逻辑学家在研究逻辑的过程中,所立足的是自己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及研究兴趣;同时也是一种问题历史化的研究,亦即那些逻辑学家在研究逻辑的历史中所注意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如是,逻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或者说历史的逻辑观的发展脉络,就以“逻辑史”的面目展现开来了。按此,经典大师、经典著作就构成了逻辑史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它们最直观地体现着逻辑学的发展线索和学科状况,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从大师的思想及著作中,我们可以探知经典大师如何看待逻辑学及逻辑史,逻辑史上的代表性思想如何形成、发展,最终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体味到不同的人物性格及特殊的时代背景如何对研究工作产生深刻且久远的影响;学习经典大师各具特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将知识进行串联,理清学科发展脉络,为日后的研究工作获得灵感和启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具备更好的视野和视角,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景。

从方法论意义上讲,研究历史上著名的逻辑学家及其著作,整理、重述并批判继承他们的观念及方法,也是研究逻辑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同大多数哲学史著作一样,逻辑史著作一般都是以人物为线索撰写的,即使像《逻辑史手册》第十一卷那样以问题为线索编写而成的著作,所讨论、研究的每一个问题依然是以各个人物的观点为内在线索的。在逻辑学界,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着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前辈人物展开的。例如沈有鼎的同学、美籍华裔逻辑学家王浩主要研究哥德尔的逻辑思想,其著述《逻辑之旅:从哥德尔到哲学》《哥德尔》等都是通过对哥德尔思想的研究来阐述自己与哥德尔的思想之间的共鸣以及分歧之处。清华大学教授王路著有《弗雷格思想研究》《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译),他认为研究弗雷格可以通过对弗雷格的文本研究进入前沿研究[2]。这些例证即是本文的进入点。

二、为何要研究沈有鼎及其经典著作

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逻辑学家,然而真正被作为逻辑学大家并被众人所重视和研究的学者则较少。现今,在我国逻辑学界内,研究西方现当代逻辑学家的逻辑思想及其经典著作的较多,但将目光和研究重点放在国内逻辑学家上面的则较少。迄今,对于金岳霖先生的著作及其逻辑思想传播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对于牟宗三、殷海光、周礼全诸先生的研究次之。时下,张家龙先生、马佩先生的逻辑思想也逐渐为年轻的研究者所重视。客观地看,我国逻辑学界对本土逻辑学家的逻辑思想及其经典著作的研究工作还有待系统和深入。

沈有鼎先生是现代中国学贯中西的逻辑学大家,他一生治学严谨,博采众长,不仅是我国在现代逻辑研究领域的先驱人物,在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沈先生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早期中国逻辑学界的一位集大成者,也理应称得上是20世纪的中国在逻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遗憾的是,沈先生一生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但著述不多。这给研究他的逻辑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迄今为止,虽有学者研究沈先生的逻辑思想,但尚未出现对沈先生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剖析的学术成果。

我们在研究沈有鼎先生的著作时发现,沈先生的研究成果看似星罗棋布,但实则线索清晰,主题明确。尤其是他对于现代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即便在现时都属于逻辑学科的前沿领域。他的思路以及观点对于认知逻辑、集合论等学科前沿领域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沿着他的思路有可能开辟出新的逻辑学的研究领域。

沈有鼎先生从现代逻辑的角度研究中国逻辑史,开创了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新角度、新方法。了解、探讨沈先生看待逻辑尤其是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态度,发掘沈先生关于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新文献,能够很好地回应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学”的争议。借鉴沈先生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沈有鼎先生是中国早期少数几位现代逻辑学家之一,也是对中国逻辑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的人物。全面、系统地研究沈先生其人其著,对于发掘在中国现代逻辑史发展过程中本土逻辑学家所起的推动作用及其价值,以及完善和丰富对中国现当代逻辑史人物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沈有鼎在逻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

(一)在现代逻辑方面

沈有鼎先生在现代逻辑方面贡献巨大,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构成了“沈有鼎悖论”。1953年,沈先生在美国的《符号逻辑杂志》上发表了Paradoxoftheclassofallgroundedclasses(《所有有根的类的悖论》)。这篇文章的影响从杜米特留(Dumitriu)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因为杜米特留在其所著的《逻辑史》一书中就把所有有根类的悖论称之为“沈有鼎悖论”*参见文献[3]。。1955年,沈先生又在《符号逻辑杂志》上发表了Twosemanticalparadox(《两个语义学悖论》)。至今,我国逻辑学界仍习惯将这两个悖论统称为“沈有鼎悖论”。

沈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逻辑组任研究员时,曾填写过一份《主要研究成果登记表》,总结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其填写时间从内容可推断为1984年之后*沈有鼎的《主要研究成果登记表》(手稿复印件),由刘培育先生馈赠。在此由衷地对刘先生大力支持晚辈学术研究的精神表示诚挚的谢意。。按该《主要研究成果登记表》中的《自评》所述,国外曾有人转述和评论过这两个悖论。《符号逻辑杂志》在1955年第20卷第1期的Review*《符号逻辑杂志》每期设有Review专栏,是对之前该杂志所发表文章的简单回顾和评论。中发表了美国的谬勒(Gert H.Muller)对《所有有根类的悖论》的评价。谬勒认为:“他用和罗素相似的方法证明了所有有根类的类,所有非循环类的类,所有非N-循环类的类每一个都是矛盾的。也正如审稿人在沈有鼎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这个结果也等同于蒯因证明出来的相当于所有非N-循环类的类的悖论。”[4]谬勒还曾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Review[5]来回顾介绍沈有鼎的《两个语义悖论》。蒙太格(Richard Montague)于1955年在《符号逻辑杂志》上发表的《论有根类的悖论》[6]一文中提到了沈有鼎的“有根类”这一性质,他将其称为正则的(Regular)类。“正则类”即是沈有鼎的有根类。谬勒在1956年的Review中评论蒙太格的《论有根类的悖论》时提到:“从选择公理可得,一个类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在沈的意义上是有根的。”[5]美国的赫兹博格(Hans G.Herzberger)也曾在《语义学中的有根性悖论》[7]一文中提到,有根类的类的悖论首次由梅里马诺夫(D.Mirimanoff)提出,而由沈有鼎再一次重申了这一观点。不过,张家龙先生则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应是沈有鼎先生首次提出“有根类”这一概念的[3]。

沈先生还建立了两个逻辑演算系统,即“初基演算”和“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

“初基演算”可以看做是S4和“极小演算”两系统中交叉的一部分。从“初基演算”出发既可以扩展到Johanson的极小演算,再到Heyting的构造性命题演算,再到二值演算;也可以经Lewisde的S4、S5系统再到二值演算。“初基演算”是上述两个方面演算的共同基础。同时,“初基演算”还给出了一种新的既简单又严格的系列标记法。沈先生认为,这种标记法或许可以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至于“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是指加入了“同一”概念之后的狭谓词演算,是从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分离出一个完全的、可判定的子系统。沈先生采用“值表”的方法来区分是否为本系统的公理,这种方法本身可以理解为一种公理系统。

在沈先生的逻辑研究中,他尤其重视对模态逻辑方面的研究。从他的《主要研究成果登记表》中“主要研究问题”和“基本学术观点”两栏所填的内容看,他在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主要注重对“四论”——证明论、模型论、递归函数、集合论的多方面掌握。沈先生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1984—)主要研究方向”一栏中所填写的内容表明,他计划以模态逻辑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研究中同时重视研究证明论与模型论。据说,沈先生在哈佛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模态逻辑方面的,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始终未能找到。

在这份《主要研究成果登记表》中,沈先生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数理逻辑的研究主要以数学家为主,哲学家为辅,导致其研究成果在技术性方面有所增强,但在哲学味道方面却略为平淡。沈先生认为“现阶段”的模态逻辑研究更需要那种在数学方面不是很专但对逻辑的哲学方面却很精的学者来加以研究,从而弥补西方数理逻辑发展的短板。为此,他还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逻辑模态和本体论模态”,希望借此弥补西方数理逻辑领域研究的短板,并在纠正西方研究的偏向的同时充实模态逻辑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个提议不仅在当时,即使在当下都是一个大胆且切中要点的想法。

此外,沈先生对认知逻辑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张家龙先生写的《沈有鼎的广义模态思想》一文介绍了沈先生研究知道逻辑和相信逻辑时所树立的基本原则及阐释的重要概念[8]。张家龙先生以上述原则和概念为基础和框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合理地加以扩充,最终构成一个兼容了莱蒙型的知道逻辑和帕普型的相信逻辑的系统。2015年,张家龙先生对这篇文章作了修改和补充,并构造了这个系统的可能世界语义模型。张家龙将扩充后的认知逻辑系统称为“沈有鼎型的认知逻辑系统KBT”[9]。

(二)在中国逻辑史方面

沈先生在其《主要研究成果登记表》中写道:“在中国逻辑史方面,我的研究重点是先秦名辩思想。”据该《登记表》,早在1942年,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授时就开设了“晚周辩学”课程。解放后,沈有鼎曾多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关先秦逻辑史方面的讲座。沈有鼎对于中国先秦名辩思想的研究主要以《墨经》《公孙龙子》,以及先秦惠施及公孙龙等人的诡辩为主。

在西南联大开设“晚周辩学”课程时,沈先生的讲解内容便有《墨经》。该讲解内容曾于1954—1955年在《光明日报》上以《墨辩的逻辑学》为名连载。1957年,沈先生将其扩充为15万字左右的书稿准备出版,但稿件在审阅时不慎丢失。1979年9月至12月,沈先生为研究生讲授《墨经的逻辑学》的课程。1980年1月,《墨经的逻辑学》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对于这本书,沈有鼎在序言中说:“时间已久,有些见解有了改变。”[10]在该版中,有更改的地方用方括号标示了出来。1984年4月至5月,沈有鼎应邀为北京师范大学逻辑进修班讲授中国逻辑史专题,授课主要内容为《墨经》与公孙龙。1985年,沈有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逻辑史讲习班中重点讲解了《墨经的逻辑学》,提出了《墨经》的命题变项说。同年,沈有鼎还曾与刘培育讨论对《墨经的逻辑学》进行修改,可惜由于工作量太大而未果*2013年6月22日在与刘培育先生的交谈中获知。。

《墨经的逻辑学》是沈先生对《墨经》研究的代表作。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学者都高度赞扬这本书。孙中原先生称“沈有鼎是现代中国最著名的《墨经》逻辑研究家……使久被埋没窒息的墨家逻辑获得新生”[11];刘培育先生认为“沈先生的《墨经的逻辑学》是中国逻辑史领域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把我国学者对《墨经》逻辑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2];杨武金认为“沈有鼎在墨家逻辑的研究中成果卓著丰碑永存”[13]。

沈先生还提出了“两个公孙龙”的假说。这是在研究公孙龙的领域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在中国学术界提出的科学假说”[14]。沈先生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公孙龙子》文献考据的文章。在研究中,他博观约取,一方面大量引经据典,一方面严谨、反复校勘,最终指出了现行《公孙龙子》应是晋人根据《墨经》以及公孙龙子的部分残简编纂而成的伪书。虽然《公孙龙子》伪书论由来已久,但沈先生首次做了系统的论证。

(三)在其他方面

沈有鼎先生精通英语、德语、拉丁文、希腊文。从他与美籍华裔逻辑学家王浩的书信往来中可知他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甚深,并对康德的哲学尤其倾心。解放后,沈先生也时刻关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在西方近现代哲学中,对沈先生的逻辑哲学研究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的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王浩1951年在《符号逻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Review介绍沈有鼎的《语言、思想和意义》一文,并认为该文处理了很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都关心的问题[15]。此外,在与王浩的通信中,沈先生也经常关注西方数学和集合论的研究动态,他曾在美国《数学日报》上发表过文章《非负有理数的“自然枚举”——一个非形式的讨论》[16],并称英国的Fisher和加拿大的Liberman曾各函索一份。

沈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颇有研究。他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关于《周易》卦序的研究成果(《周易序卦骨构大意》《周易卦序分析》),至今在《周易》研究领域都受到相当高的评价。胡世华评论道:“这是关于周易卦序的真正科学研究。”*转引自文献[17]。

沈先生在与王浩的通信中曾提到他的“逻辑研究跟格论的联系是很密切的”[18]537。在他的教导与启发下,他的学生张清宇将数理逻辑的方法引入对《周易》的研究,借用格论的方法对《周易》进行了创造性的、深刻的解读。无论是沈先生还是在其影响下继续对《周易》进行深入研究的张清宇,他们关于《周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逻辑思想的深入探索和挖掘,而且对此后中国逻辑史研究者进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研究沈有鼎逻辑思想的意义

第一,能够不断厘清中国现代以来逻辑史的发展线索和特点,继续探讨中国逻辑史合理性的评价问题。

在对前人的思想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难免会被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影响,因而深入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者的研究思路、研究特点,有助于把握和厘清逻辑学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线索。沈有鼎先生在解放前就开始了对先秦名辩思想的研究,经历了逻辑学再次从西方传入时期、逻辑大讨论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逻辑学科再次繁盛时期共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逻辑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充分研究沈先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思路、方法、成果,在描绘不同的时代特点究竟如何对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可以反映出逻辑学科在现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自西方逻辑传入我国以来,应如何看待“中国逻辑”这一概念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一直在探讨中国的逻辑史究竟应该是“在中国的逻辑史”还是“中国的逻辑史”。若是“在中国的逻辑史”,那就意味着中国古代或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逻辑学,“在中国的逻辑史”则可理解为由西方传入的逻辑与中国本土的名辩学相融合而继续发展的逻辑史;若是“中国的逻辑史”,则表明中国古代就有逻辑思想甚或逻辑学,中国的逻辑史就是中国的逻辑思想甚或逻辑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逻辑到底算不算逻辑学的分支,这取决于学者持怎样的逻辑观念。沈有鼎的老师金岳霖先生认为“逻辑不二,而逻辑系统不一”[19],即逻辑是唯一的,中国逻辑是不存在的。1957年,沈有鼎在《评〈墨家的形式逻辑〉》一文中则指出:“现在恐怕还有主张中国一向无逻辑学的人,其实这和主张中国一向无科学是同样荒谬的。”[20]沈先生在1981年给王浩的信中提到:“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正如张尚水所说,没有多少逻辑学。但正因为如金老所说,虽有萌芽而后来不发展,所以这些材料十分可贵。”[18]585沈先生的这段话曾被认为他在对待“中国逻辑”问题上有矛盾之处。然而,通过发掘沈先生关于“中国逻辑”的文献材料,我们能够分析评价出沈先生主张科学看待中国逻辑思想的一以贯之的逻辑观。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很少有对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都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沈先生在国内外的求学经历使他的西方哲学史以及数理逻辑方面的功底十分深厚;而得益于肥沃的家学土壤,沈有鼎对中国古代的文字训诂和文献考究也同样具有扎实的根基。沈先生兼收并蓄,将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同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具备对中西逻辑进行比较研究的必备条件。所以,沈先生的逻辑史观以及他研究中国逻辑史的角度和方法应当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的重要借鉴。厘清沈有鼎的逻辑观的变化过程及原因,可以开辟如何看待中国逻辑史合理性的一个新的、有说服力的角度;可以在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过程中,提醒我们时刻要注意以往研究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扩大中国现当代逻辑史的研究范围,继续探讨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哲学本身就是在哲学家的对话中产生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交流、碰撞、扬弃才能使哲学始终向前发展。与此相同,研究中国逻辑史也不应仅局限于厘清史料中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既然我们已经认为,在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往研究历史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深入研究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沈有鼎先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挖掘沈先生主要研究的先秦名辩思想,而且可以借鉴和学习其研究思路、方法、观点。

另外,在现代逻辑传入中国之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我国逻辑学家对现代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的研究也应当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沈先生不仅在中国先秦名辩思想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逻辑哲学以及现代逻辑的研究方面同样成果卓著。沈有鼎的逻辑思想及其研究成果构成了现代中国逻辑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沈有鼎先生先后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这两个研究中国逻辑史的高峰时期。在这两个高峰时期,梁启超范式、比附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校勘训诂研究法,以及文化分析与历史分析法都得到了学术界一定的认可,但也产生了不少争议。应当肯定的一点是,对逻辑史的研究不应局限于重述和整理历史材料式的简单汇总,而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集“明变、求因、评判”[21]为一体。在研究中,沈先生大开大阖,博观约取,在大量、广泛考证,精细、严格校勘的基础上,将比附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兼而用之,把研究客体与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有机结合,既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又不落于呆板,为研究中国逻辑史提供了可参照性极强的优秀范本。研究沈先生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研究包含有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古籍材料时科学、合理地选取合理有效的方法。

20世纪初,我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主要工具大多是西方传统形式逻辑。沈有鼎则独辟蹊径,创造性地选取从现代逻辑及逻辑哲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随着西方非经典逻辑的广泛传入,学界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的角度和方法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了。

任何学术史都属于历史范畴,中国逻辑史也不例外。具体到中国逻辑史,其历史范畴属性的表现在于: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方面,逻辑学以及中国逻辑思想的相关理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发展,演变丰富;另一方面,逻辑思想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研究“中国逻辑史”时,应当把逻辑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尤其要着力对表现在哲学和科学实践中的逻辑思想发展情况加以研究,即从历史上的逻辑应用中抽象、概括、总结出逻辑的思想,以及逻辑的概念、范畴、规范和方法,并探索其发展过程,从而丰富中国逻辑史的内容,体现中国逻辑史的特点。

第三,是研究中国现代逻辑发展的必经之路,能深化对中国逻辑学家所做贡献的认识。

在现代数理逻辑传入中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学者受知识基础所限很难对数理逻辑开展独立研究。因此,那段时期,主要是开展数理逻辑的教学,而将数理逻辑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少之又少。“数理逻辑在我国现代逻辑史上引介、传播和初步研究阶段,我国数理逻辑的研究队伍小,研究成果少,研究水平低;数理逻辑在我国的传播与研究几乎没有受到哲学的影响。”[22]

1929年,沈有鼎留学哈佛大学,当时哈佛大学的逻辑学知名学者有怀特海、谢弗、鲁一士、汉丁顿等,开设的相关课程门类繁多。在那里,沈有鼎接受了专业的逻辑学训练,极大地夯实了他的哲学基础和数学基础,这为沈先生日后进行数理逻辑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是基于扎实且先进的学科基础,归国后,沈有鼎不仅可以教授数理逻辑的课程,也可以独立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工作,他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数理逻辑学家之一。

从数理逻辑的专业素养来看,具备如沈有鼎一般扎实且先进的学科功底的学者较少。从对数理逻辑的研究历程来看,沈有鼎与多数学者一样体会过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对学术研究造成的影响。可见,沈有鼎是研究我国数理逻辑发展史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兼具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经典对象。如上所述,中国逻辑史不仅仅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还包括现当代逻辑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因此,要想厘清现当代逻辑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应该选取像沈有鼎先生一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研究。

如是,则可从中国逻辑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发展历史及现状等方面丰富世界逻辑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内涵。同时,也可通过对金岳霖、牟宗三、沈有鼎诸先生的逻辑思想及其著作的全面研究,深化对我国逻辑学家为世界逻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认识,从而表明在世界逻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逻辑学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张汝伦.如何理解哲学史[J].哲学研究,2015(1):34-41.

[2] 王路,郑伟平.弗雷格为什么是重要的——访清华大学王路教授[J].哲学分析,2012(4):165-186.

[3] 张家龙.论沈有鼎悖论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J].哲学研究,2008(9):108-112.

[4] MULLER G H.Review by Gert H.muller:Yuting Shen.paradox of the class of all grounded classes[J].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1955(20):84.

[5] MULLER G H.Review by Gert H.muller:Yuting Shen.Two semantic paradox[J].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1956(21):380.

[6] MONTAGUE R.On the paradox of grounded classes[J].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1955(20):140.

[7] HERZBERGER H G.Paradoxes of grounding in semantics[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0(67):145-167.

[8] 张家龙.沈有鼎的广义模态思想[G]//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逻辑室.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29-234.

[9] 张家龙.沈有鼎型的认知逻辑系统KBT[G]//逻辑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0]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M]//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00.

[11]孙中原.墨家逻辑的新生[M]//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逻辑室.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9.

[12]刘培育.沈有鼎的贡献[G]//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逻辑室.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9.

[13]杨武金.论沈有鼎研究墨家逻辑的方法[G]//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逻辑室.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1.

[14]张家龙.论沈有鼎的“两个公孙龙”假说[J].哲学研究,1998(9):62-71.

[15]WANG H.Review :Shen Yuting:Language,thought,and meaning[J].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1951(4):302-303.

[16]SHEN Y.A ”Natural” Enumeration of nonneggtive rational Numbers[J].Amer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80(1):25-29.

[17]刘培育.沈有鼎的贡献[G]//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逻辑室.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4.

[18]沈有鼎.致王浩的信件[M]//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37.

[19]金岳霖.论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4.

[20]沈有鼎.评《墨家的形式逻辑》[M]//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2.

[2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

[22]李继东.数理逻辑在我国现代阶段传播和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J].前沿,2012(24):7-9.

(责任编辑 张佑法)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Shen Yuting’s Logical Thoughts

GU Chengcheng1, WEN Yan2, ZHANG Xiaomang3

(1.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2.Tianjin Yaohua Jiacheng International Middle School, Tianjin 300040, China; 3.School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Shen Yuting is a famous modern logician and historian of logics. He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attainments in the field of mathematical logic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s.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bing Shen Yuting’s typical works and these embodying logical thoughts it can show the methodology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on the classic master and his typical works.

Shen Yuting; logic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s

2017-03-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八卷本《中国逻辑史》”(14ZDB0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逻辑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文化因素研究”(14BZX077)

谷成城(1990—),女,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方向:逻辑学;文艳(1991—),女,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方向,比较逻辑;张晓芒(1955—),男,山西太原人,教授,研究方向:逻辑史。

谷成城,文艳,张晓芒.沈有鼎逻辑思想研究及其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7):6-12.

format:GU Chengcheng, WEN Yan, ZHANG Xiaoma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Shen Yuting’s Logical Thought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7):6-12.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7.002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 邹崇理 研究员

B81

A

1674-8425(2017)07-0006-07

主持人语:

沈有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逻辑学家及逻辑史家,他在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沈有鼎逻辑思想研究及其意义》一文通过分析、梳理沈有鼎的经典著作及其体现的逻辑思想,向我们展现了对经典大师及经典著作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意义。

社会科学中的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一直延续到现在,讨论这一问题是很有意义的。《社会科学中的还原论与整体论:分歧与互补》一文以“功能结构可以还原,功能意义不可还原”为依据,结合有关争论的史料,得出的观点是:还原论和整体论是互补的,而不是互斥的。文章论述清晰,值得一读。

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究竟如何?这是教育界当前的热门话题。《中国学生擅长批判性思维吗?——对国外一项新近相关研究及其报道的初步分析和评价》一文对国外一篇报道引出的一个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论述充分,期望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猜你喜欢
沈先生逻辑学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逻辑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会飞的沈先生
《简单的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