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叙述方式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2017-03-22 18:50王雅茹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历史国家

王雅茹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新丝绸之路》是中日两国主流媒体继20世纪80年代合作完成《丝绸之路》后,再度联手拍摄的反映陆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人文、经济、生活情况的纪实性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拍摄过程中,两国创作团队合作良好、素材共享,但由于视角的不同,两国在纪录片的形式和具体的主题策划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版《新丝绸之路》含序篇共11集,中方创作团队将视角聚焦在对丝绸之路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呈现上,为观察中国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一、《新丝绸之路》纪录片的定型功能

《新丝绸之路》作为宣传国家主流意识的纪录片,在引导社会舆论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受众在接受其所传播的信息之后通常会将其中的核心信息和思想情感取向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基础。《新丝绸之路》通过一种开放性的视角,记录和梳理了丝路上十个重要的文化历史地点。《新丝绸之路》从揭秘楼兰古国开始,依次讲述了吐鲁番、龟玆、和田、敦煌、黑水城、喀什、长安等地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地方有的是重要的宗教文化名城,有的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和文化枢纽,有的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显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向观众呈现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

《新丝绸之路》不仅呈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隐喻当下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在经贸方面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在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隐喻是人类思维表达的重要手段,一部好的纪录片总是蕴含着诸多隐喻手法。尼尔·波兹曼将媒介同隐喻联系在一起,指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是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1]。他所提出的“媒介即隐喻”的思想传达出了“表达思想的方式影响所表达内容”的观点。也就是说,媒介在表达方式上会受到传播主体的影响,主流纪录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丝路纪录片多基于“民族”“国家”等话题进行宏大叙事,通过创作纪录片来间接隐喻国家形象,这是当前官方对国家形象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宣传的侧重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主流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主体及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的观点,这意味着纪录片在文化传播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丝绸之路》产生于我国经济崛起、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展现了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变迁的新思考,也从侧面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崛起中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形象。

二、《新丝绸之路》的叙述方式

我国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在故事化叙事中注重节奏带动、细节描绘和悬念制造;第二类是叙事视角从单一的全知视角转向多视角相结合;第三类是利用情景再现进行“虚构”叙事。中国版《新丝绸之路》在叙述中主要采用悬念设置、多视角分析以及场景再现的方式。

1.媒介符号的多元化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为了增加叙事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往往会利用解说词来设置悬念,使叙述内容富有感染力,使纪录片具有可看性和娱乐性。媒介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语言符号在纪录片中具体体现为旁白和解说,在《新丝绸之路》中,语言符号主要用于介绍背景和解说内容,是纪录片主创人员思维的体现。非语言符号主要体现在画面、配乐和镜头的转换上,《新丝绸之路》将画面、镜头的切换和配乐巧妙结合起来,运用宏大的叙事策略直观地呈现创作主体的想法。

《新丝绸之路》在叙事方式上的一大明显特点便是借用解说词以提问的方式来设置悬念、吸引受众。《一个人的龟兹》在讲到龟兹佛教发展时提到:“现在,没有人知道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佛教徒是谁?具体是来自哪儿?具体什么时间?”连续的几个问题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促使观众想要跟随纪录片去一探究竟。在谈到鸠摩罗什的母亲时又解说道:“这个信奉佛教的母亲像先知一样规划了儿子的未来,在日后的岁月里,她将带着骄傲和忧愁看着儿子怎样改变这个王朝以及自己的命运。”看到这里,观众不禁会想这个叫鸠摩罗什的人到底是谁?他怎样改变了龟兹王朝的命运?他又怎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另外,《生与死的楼兰》揭秘小河公主时,通过镜头的转换层层设置悬念,先用长镜头向观众展示棺木的全景,再由全景推向特写,慢慢揭开小河公主的真面目,这一系列镜头的变换都牵扯着观众的好奇心理。

除了用镜头和解说来设置悬念外,创作者还通过配乐来增强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新丝绸之路》在声音表达上以配乐为主,同期声为辅,音乐着力于写意,全面体现“主观化音”的特点,“能表现片中主人公或情节内在的思想情绪,以启发观众对画面内容的深刻领会,我们称这种现象和用法为‘声音的主观运用’”[2]。《新丝绸之路》主题曲《思念和对视》的前段以笛奏为主,伴以小提琴,中间段为大提琴和竖琴的演奏,后段加入女声吟唱,它不仅借用音乐含蓄悠长地传达出对古代文明的崇敬和对古人的追思之情,也让观众对中国这一文化大国的历史充满了好奇感,更好地辅助了纪录片的画面叙事。

2.全知视角向多元化视角转变

《新丝绸之路》这样的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注定要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全方位地讲述丝路的历史和文化。制作团队凭借其掌握的大量且翔实的历史文献和背景信息,通过人称或非人称叙述的画外音全面地叙述客观事实,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同时,灵活地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样不仅可以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深入探讨故事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强化叙事的表现力。例如,《吐鲁番的记忆》讲述了吐鲁番伯孜克千佛洞中壁画在近代被西方列强掠夺的历史,片尾的画外音感叹道:如果壁画作者的灵魂还在的话,他会悉数清点每一幅画像的。摄制组通过对画像和历史文物的讲解赞颂了丝绸之路的悠久文化,投射出国家在近代积贫积弱的历史背景,表达出追古抚今的情绪。

《新丝绸之路》在叙述方式上不再仅仅展现丝路全景,还运用了内部视角与第一人称叙事作为补充。《十字路口上的喀什》釆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斯文赫定听说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埋藏有大量财富和宝藏后决定前往沙漠探险的想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和田寻玉》中的采玉老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道,“每年就是二月份到十月份,到冰山采玉的,那个路呀很难走,上山以后住的话,下面也是冰,上面也是冰,在冰里面过夜”,表现了老人采玉过程的艰辛。此外,《新丝绸之路》还表现出新历史主义叙事方式下的“逸闻主义”倾向,注重细节的描写,在故事叙述中通过细节展现和放大疑点,使片子充满悬念感[3]。

最后,《新丝绸之路》在叙事结构上以阶梯递进式和中心线串联式结构为主。阶梯递进式结构是指按照事件进展情况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层层递进揭示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趋势等[4]。《探访黑水城》中按照专家对西夏出土文献解读的逻辑顺序,向观众展示了黑水城中百姓的生活、军事组织形态,揭示黑水城的西夏历史遗迹消失的原因。这种结构将整个事件展现在观众眼前,层层揭秘以调动观众的兴趣。中心串联式结构是指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篇的中心线,将几个部分不同的材料内容串联在一起,从不同方面来展示或表达同一主题。《永远的长安》以长安作为一个叙事的中心线,将大雁塔的修建和翻修历史、法门寺地宫舍利发现的始末,以及遣唐使等事件串联起来,展示了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始点的重要历史地位。

3.历史场景的再现

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形式,真实性是它的主要特征,纪录片创作者不仅要客观真实地表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还要深入探讨并揭露历史的本质。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和时空的限制,创作者不可能真实呈现已不复存在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也不可能对以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现场实地拍摄,因此情景再现就成了制作者用来满足广大观众对历史场景和消逝内容还原愿望的有效办法。《新丝绸之路》的主创团队邀请古建筑专家对已经遭到毁坏的历史建筑等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复原。例如,《永远的长安》中对唐长安城的正门明德门、大明宫主殿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动画复原使观众对这些当时著名的建筑有了具体的观感。此外,《新丝绸之路》的创作者通过电脑技术向受众还原了大雁塔的历代形象特征,还通过数字影像技术向观众展示了近几年针对丝绸之路的考古新发现,公开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古代遗址、壁画以及洞窟。例如,《吐鲁番的记忆》中运用电脑技术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伯孜克里克画窟的珍贵壁画图像进行了还原,为观众重现了数千年前的伯孜克里克画窟的高超技艺。

《新丝绸之路》在依据历史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等真实记录丝绸之路文化和历史资料的同时,还通过一些艺术化的手法来丰富纪录片的内容。例如,通过人物扮演、数字特技等手段来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场景。《生与死的楼兰》和《一个人的龟兹》分别请演员扮演了小河公主和玄奘,让观众对这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立体完整的认识。《探访黑水河》真实再现了西夏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讲述了西夏王国兴起和消亡的历史故事。

三、《新丝绸之路》中国家形象的展现

管文虎在《国家形象论》中将国家形象定义为一个综合体,认为其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5]。国家形象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行为要素以及制度要素。物质要素即硬件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实力; 精神要素主要是指国家民族的精神以及民族性格等,是一个国家精神内在的体现和写照; 行为要素是指国家行为(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行为)、国家活动及其成果,体现了国家形象的动态性;制度要素主要是指国家的意识形态[6]。在国家形象的构建方式上,主要有自塑和他塑两种模式,国家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按照自身的意愿对外输出形象,这种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塑造自身形象的方式就是国家形象的自塑;他塑则是外界和外国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的主观判断,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和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形象。

由于国家形象具有多样性,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也更加多样化。曾庆香根据对不同阶段时间的重视程度将文化分为将来导向性、现在导向性和过去导向性。*曾庆香,陈若璇.文化维度视角下的中国话语表达[J].符号与传媒,2016(1):173-184.我国的纪录片有着明显的过去导向性,侧重于宣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新丝绸之路》运用全知视角和数字技术对历史文物和建筑的再现,展现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例如,《吐鲁番的记忆》通过讲述汉朝和匈奴的和战历史,反映了民族间交往的历史事实;《永远的长安》中通过吉备真备的讲述,展现了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此外,《新丝绸之路》还通过对小河墓地石柱和佛像石窟石刻的讲述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术和灿烂的佛教文化。总之,《新丝绸之路》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政治大一统、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昌明的国家形象。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国家利用大众媒介使其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有效传达,并借助各种媒体平台间接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新丝绸之路》是对丝路历史的全面呈现,是对丝路文化和生活的记录,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传承功能,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对于世界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3.

[2]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60.

[3]曾一果,张春雨.当代历史纪录片的“新历史叙事”[J].电视研究,2008(12):44-45.

[4]李劲松.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中国电视,2007(8):26.

[5]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3.

[6]余红,王琨.国家形象概念辨析[J].中州学刊,2014(1):167-172.

猜你喜欢
纪录片历史国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新历史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