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南昌信息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2017-03-22 10:38黄欣荣钟平玉
关键词:伦理哲学马克思主义

黄欣荣,钟平玉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大数据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南昌信息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黄欣荣,钟平玉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大数据革命是近年来正在发生的一场以数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带来了世界观、认识论和伦理观等哲学变革,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新挑战。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这场数据技术革命,这是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60位学者从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对这场大数据革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及时回应了大数据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同时试图用最新的大数据革命素材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数据革命;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南昌信息文化论坛——“大数据时代负责任的研发与创新暨大数据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科研机构的近60位专家学者拨冗莅会并做学术交流。论坛围绕大数据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一、大数据及其哲学研究需要扎实的功夫

2017年6月10日上午8:30,南昌信息文化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蒋经法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分别代表会议承办大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致辞。此次学术论坛分为大会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部分。其中大会特邀报告邀请了董春雨教授和桂起权教授做基调发言,两位专家分别以《当前大数据研究的若干问题》和《从邓小平的“政治-经济不等式”到习近平的“政府-市场”两点论——经济辩证逻辑思想研究》为题做了大会基调报告。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董春雨教授在发言中就当前大数据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析,他从研究大数据需要阅读哪些基本文献、掌握哪些大数据学者的思想谈起,认为当前的大数据哲学研究需要踏踏实实地对大数据产生的背景及其案例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停留在概念炒作上,而是必须从大数据的内涵、外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地在理论上做创新工作。例如,大数据是不是一场科学范式的革命?由大数据引发的第四范式,即数据密集型范式是否成立?他很担心几十年前发生在贝塔朗菲身上的事情再次发生在当前大数据及其哲学研究上,热闹一阵之后就停步不前,因为当前大数据研究还停留在一些零碎的问题上,零打碎敲,不成体系,还没有总的纲领。董教授在报告中对代表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怎样写出高水平的大数据文章以及论文投稿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桂起权教授的报告从对邓小平“政治-经济不等式”的研究入手,进而论述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或工具可以分开,但政治理念要靠自己坚持,就手段、工具而言无所谓“姓社姓资”。他认为,市场经济只是手段,资本主义能用,社会主义也能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只要国家能掌握重要经济命脉,可以有条件地允许外资、合资、独资的私有制企业,为我所用。他认为,习近平的“政府-市场”两点论既继承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又是立足当今中国大地,创新了中国思想,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重大理论突破,属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成果。

二、大数据革命需要科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照

上午的专题报告围绕大数据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共有五场报告,即喻佑斌的《略谈大数据范式》,黄欣荣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共产主义》,吴宁的《论互联网与共产主义》,蔡肖兵的《人在信息中的地位——人工智能的善与真》,齐磊磊的《大数据的因果与相关》。

北京理工大学喻佑斌教授在对库恩范式进行梳理后,认为大数据带来了新的“看世界的方式”:人们对意义世界标准不同了,大数据处理技术上的革新、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挖掘中的巨大潜力改变了人自身的认知方式,甚至改变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他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新的研究范式已经出现,人们可以借助大数据方法对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者开始接受大数据挖掘所揭示的新模式和新关联,不再局限于找出因果必然。他同时表示在大数据范式下,研究者面对全样本数据,已经接受了数据的混杂性,不再苛求样本的精确性,这已经开始成为共识。他最后告诫同行不必把国外的已有成果和著述奉为圭臬,应该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在报告中认为,当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其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经济基础,智能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他认为海量数据已成为可反复使用的无尽新资源,信息经济可实现零边际成本增长;共享经济让全社会共享这数据信息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无形中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共创共享;智能机器不但承担了体力劳动,而且替代我们高效地完成智力劳动,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智能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过去与现在、此在与他在融贯一体,让人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自由。他从数据经济高度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互联网络跨越时空,社会差别逐渐消灭,生产关系发生革命,社会关系高度和谐多个层面的对比分析中,得出未来的智能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大数据与智能时代为共产主义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社会模型。

上海师范大学吴宁教授的报告比较详细地对比了互联网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经济生活紧密结合,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生产关系,而这种改变呈现出共产主义特征,初具共产主义的雏形。她认为,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理念高度吻合,互联网的充分发展将最终导致共产主义的全面实现,互联网的本质具有共产主义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越成熟,距离共产主义理想就越接近,因此互联网社会给共产主义提供了一丝可看得见的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蔡肖兵研究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异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化现象出发,讨论了技术的载体是否中立的问题,他认为对人的数据化后再整合到自律的机械体系中是物化的表现。从“卡夫卡”式的电脑造成的灾难担忧分析中,他表达了对人工智能进入社会管理层的担忧。他以“电车问题”中人工智能该怎样选择的问题作为例子,分析了写代码的人、设计者、制造商的问责问题。他得出结论说,我们需要一个由人类监督的设计、控制、透明度和问责的框架体系来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的齐磊磊博士在报告中提出,因果与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大数据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其中争论的核心是忽视统计/概率因果的存在,把统计/概率因果不看作是因果的一部分,而只当作是相关的。她提出大数据视域下对因果与相关的讨论,可借助“相关与因果中间交集部分的统计因果相关”,需将两者联系并区别开来,它既是因果问题又不是因果问题。说它是因果问题,主要指的是事物之间常常有一个概率的关系,是一个概率性的统计因果。说它不是因果问题,主要因为它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最后她认为,决定论的因果关系,一般不涉及概率统计因果,因而由大数据引起的关于因果与相关的争论也由于统计因果的细分而清晰起来。

三、大数据伦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大数据哲学研究的热点

2017年6月10日下午共有两场专题报告,主要是针对大数据社会伦理和其他相关议题展开发言。第一场由7场报告组成,即熊小青的《信息与信息伦理浅谈》,陈仕伟的《大数据技术变革的伦理问题何以产生》,夏冰的《大数据时代的中医研究新范式刍议》,闫坤如的《核技术风险感知及其决策伦理》,王水兴的《唯物史观视阈信息文明的内涵与结构述论》,臧艳雨的《大数据研究中的“角色限制”》,刘柯的《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伦理问题新探》。

赣南师范大学的熊小青教授提出,信息时代需要建构一种合符人类生存法则的信息秩序,即信息伦理。他认为,只有有利于人与人相处交往,有利于人更好的生存发展的信息才是人所需要的信息,因而人的需要或者为人所需无疑是信息伦理的根本宗旨。正是如此,信息伦理更需要依赖于人的自我完善。他认为,一个具有全面的、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的、有关人类大爱的人,必定是信息伦理的有力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他得出结论说,信息伦理最终是人的伦理,人的素质在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江西财经大学的陈仕伟博士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有自己的新伦理问题。因为大数据时代是一个透明、可预测的时代,必然导致隐私无处藏躲和我们的未来被大数据设计和选择着的可能。同时他认为,大数据意味着大价值,这必然会导致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数据独裁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难免导致一定的技术异化。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夏冰副秘书长认为大数据带来的三大思维变革如果更具体化地落实到科学方法论上,必然会对传统的科学方法论产生革命性的转变,由此大数据时代给中医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认为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是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在大数据时代得以全面发展,并最终会实现天、地、人、机、物联网的大规模安康服务。

华南理工大学的闫坤如教授通过对公众和核技术专家等不同认知主体的认知范式分析,认为不同的认知主体具有不同的经验,因而存在不同的基本假设、概念体系、观察视角和研究方式的差异。她认为核电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及其决策伦理问题研究,需要建立有效的良性风险沟通体系,实施核技术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管理问题、文化问题等,其理论基础是核技术风险决策的实践借鉴。

江西师范大学的王水兴博士认为在唯物史观视阈下人类所有的文明样态既是生产力的反映,又是生产关系的反映。信息文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化生产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实现的进步状态。从结构上分析,信息文明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信息化生产方式,精髓是信息思维,外在体现是人们在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中形成的规范化和理论化的信息社会治理体系和制度。

广东工业大学的臧艳雨博士认为大数据为我们理解社会开了一扇窗,但很多时候我们获取的大批量数据并没有真实反映我们所有寻求的事实,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设计时要正视这些数据来源所体现的“角色限制”。她得出结论说,数据的“角色限制”对数据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明确数据的角色事实时,才能确保研究的客观性。

江西财经大学科技哲学研究生刘柯从大数据本体论出发,阐述了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可能造成的诸多伦理困境问题。他从发展伦理视角、生命伦理视角、科技伦理视角三个方面看大数据产生的隐私伦理,同时分析了大数据发展的伦理规范问题。

四、大数据革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下午第二场专题报告有6场报告:朱诗勇的《当代资本主义科技进步与贫富分化的矛盾——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李德满的《大数据与群体事件精准治理》,钟平玉的《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新闻舆情和样态》,舒前毅的《大数据技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李义民《胡塞尔论基数概念的现象学构成》,孙健炜的《大数据时代下人的未来意义浅析》。

广东海洋大学朱诗勇博士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科技进步与贫富分化的矛盾问题,并审视了当前西方学者们提出阻止科技进步的消极方式来阻止贫富分化的加剧从来就不是主流思想的几种方案。在各类社会资本的总收入尚未达到普遍财务自由的情况下,不可能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根据收入函数,通过现有福利制度等财税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发展马克思后期主张的个人所有制经济,使国民由此获得扎克伯格所主张的“普遍基本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收入,可以实现科技进步与共同富裕的统一。

江西财经大学李德满博士认为,大数据技术为破解群体事件的治理困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为实现群体性事件的精准治理奠定了基础,从而可以全面实现群体事件的精准治理,破解小数据条件下群体事件治理的困境。在群体事件社会治理实践中,我们更应及早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技术,尽早实现群体事件的精准预测、科学处置和依法追责,即实现群体事件的精准治理,让大数据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江西财经大学科技哲学研究生钟平玉认为新时期下的新闻样态出现了复杂多样的结构性变化,因为数据网络平台集成了新闻发展的新驱动力,导致一般社会信息变成社会新闻事件。我们应该提升数据驱动下的新闻深度来进一步畅通民意沟通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引导主流舆论,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江西财经大学舒前毅博士认为大数据技术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新机遇,促使国家治理理念、治理主体,乃至行政组织结构等发生新变化。他认为,大数据将有效推进国家治理手段现代化,提升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但也会带来民众隐私泄密、“数字鸿沟”和“数字异化”等新挑战。我们身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数据时代,因此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国家治理的新策略。

九江学院李义民博士认为胡塞尔早期试图从现象学上严格且彻底地构造出基数概念,并由此把全部数学分析现象学地还原为这种基数理论。尽管这个努力失败了,但《算术哲学》对数学基础的认识论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胡塞尔对基数的哲学构造不是心理主义,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学,而是现象学的构成,是一种范畴直观。他认为当代数学哲学家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的必然性何以能够应用于经验世界及其与经验世界的关系,如何直观到数学中的抽象对象等等,都与胡塞尔有关。胡塞尔的相关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方向和领域,为人们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的案例。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孙健炜从分析律师、医生、药剂师三个职业未来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入手,初步探讨了人工智能取代人们社会工作的可能性。她认为,未来人类在智能化过程中只是数据的生产者,忙忙碌碌地在实验中留下痕迹,供决策者采集、分析,由此人类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数据供应者。

五、结语

经过一天的大会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交流讨论,6月10日傍晚时分举行了论坛闭幕式。专业委员会蔡肖兵秘书长在闭幕式上对一天的会议做了满怀深情的总结。他认为此次论坛就当前大数据哲学、大数据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涌现出了积极的创新成果。此次论坛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本专业委员会学术探讨争鸣、友好、热烈、融洽的学术氛围,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综观整个论坛,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了大数据革命的方方面面,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开放、顺畅的交流平台。大家分享了有益于进一步研究的学术素材和专业灵感。大会报告非常精彩,引发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本次论坛论文既关注了学科前沿,也关注了当代重大热点课题。这一批研究成果不仅探讨了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诸多侧面,也涉及如何推动我国社会文明和民主建设课题,特别是大数据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本次论坛还为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热点课题研究与交流、熟悉和融入学术共同体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与会专家们都积极鼓励更多在校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为新鲜血液融入大数据研究学术共同体中,大家一起努力,促进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Big Data Revolution and Marxism:A Summary of Nanchang Information Culture Forum

HUANG Xin-rong,ZHONG Ping-yu
(School of Marxism,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The Big Data revolution has been becom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which takes data as the carrier in recent years.This revolution has brought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s on world outlook,epistemology and ethics,and has simultaneously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Marxism.How to analyze such data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from Marxism theor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researchers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rxism theory.Nearly 60 scholars from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s analyzed the big data revolution from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Marxism vision,and has responded to the challenges that big data revolution has posed to Marxism theory.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try to use the latest materials of the big data revolution to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theory.

Big Data revolution;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rxism

N03

A

1672-934X(2017)06-0022-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6.004

2017-10-10

黄欣荣(1962-),男,江西赣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数据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等研究;钟平玉(1991-),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哲学。

猜你喜欢
伦理哲学马克思主义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