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敬业”教育的理路探析

2017-03-22 07:41王超郭欣
关键词:敬业职业道德毕业生

王超,郭欣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大学生“敬业”教育的理路探析

王超,郭欣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敬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契机和重要任务,在分析“敬业”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人的社会价值多寡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将“敬业”分为三个层次,即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同职业价值和树立职业理想,并围绕三个层次开展社会调查,根据现实问题尝试构建包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环境体验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的“敬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敬业”;教育;三个层次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择业职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因此,新时期探讨如何树立大学生“敬业”观,对丰富和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敬业”教育的概念与层级划分

“敬业”教育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实质内核和实践灵魂,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真正的教育作用。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问题中,可以有效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和“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问题。

敬业是一种价值导向,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教育凸显出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性,在大学生尚未就业、缺乏职场体验的前提下,开展“敬业”观教育,尤其是对“敬业”各个层级有针对性的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敬业”三个层次的划分

敬业,既代表一种行为,也代表通过这种行为表现出来的对待职业的看法、态度和信念,以及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对人的职业表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价值观念的“敬业”,体现出一种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敬业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遵守职业道德、认同职业价值和树立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是底线要求,认同职业价值才会实现身心和谐,职业理想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牵引和内在动力。

1.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敬业”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和根本体现,社会道德规范是一个用以调节人与人相互关系的价值体系,它本身反映了一种由人的现实社会性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结构和秩序。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一定的职业有其一定的结构和秩序,一定的职业群体有自己的利益、需要和追求,职业道德规范是这些结构、秩序、利益和追求的反映。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是谋生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大学生需要通过职业获得收入,在实现生存的基础上谋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下来,最终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

2.认同职业价值

“敬业”的中层体现是认同职业价值。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职业认同,是指对个人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体现为对职业的满意和幸福。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认同职业的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二是认同职业的个人价值,即职业对个人的回馈,即个人收益。个人收益包括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和职业荣誉感。首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任何职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的个人收益不能仅看重薪资待遇,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基层工作,认为待遇差,地位低,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看到基层工作广阔的成长和上升空间,没有认同职业价值。

3.树立职业理想

“敬业”最高层次的体现和要求是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

具有职业理想的直接表现有三个:第一,从时间维度上看,是主观上愿意长期从事某项职业,或五年,或十年,或愿意奋斗终身。第二,从目标高度维度上看,是愿意把平凡的工作做到卓越,是追求完美和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在职业中的卓越表现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第三,从个人状态维度上看,对所从事的工作表现出真诚的热爱,孜孜不倦,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对职业的热爱会带来强烈的成就动机和内在动力,不满足于“按酬工作”的状态,会自觉的发挥创造力,在岗位上致力于创新和创造。

(二)“敬业”三个层次的划分依据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取向、导向问题。[3]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敬”包含了尊敬、敬重等意思,强调的是个人的心理、态度、观念和信仰等;“业”对应的是业务、行业、专业、职业和事业,主要是指人们的岗位、工作和职业。[4]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的“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业”,泛指所从事的劳动,包括学业、职业、事业等。狭义的“业”,仅指职业,本文所探讨的“敬业”,采用狭义的敬业概念。三个层次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为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

个体的自我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在个人身上的显现。他表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就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自我与社会统一的程度越高,自我价值越大。个人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个人需要。个人投身于社会的进步事业,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创造能力,不断丰富生活内容,从而提高自我感受和自我认识能力,他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将得到充分的增长。敬业是实现和提高个人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同实现和提高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是一致的。基于此,我们依据人的社会价值的多寡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将敬业分为三个层次。

二、大学毕业生“敬业”三个层级的教育缺失

为了解新时期大学毕业生“敬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企业HR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选择了包括211、985重点高校和省属高校在内的十所高校,针对2016届毕业生共发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问卷》900份,涵盖工、理、经、文、法等多个专业,在剔除无效样本后,共回收有效样本810份。

针对入职一年以内的大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表现,选择了包括国企、外企、民企以及事业单位在内的58家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统计法和分析法对调查、访谈结果进行了整理和比对,并结合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发现如下问题。

(一)责任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失范

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调查结果显示,HR在招聘过程中遇到过大学生弄虚造假的比例高达79%,这说明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赢得企业HR的青睐,为了得到意向的职位、获得个人素质和能力不能胜任的工作,不惜用造假的方式来伪造经历、伪造学习成绩和证书等。这种方式是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典型表现,也违背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HR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学毕业生责任意识淡薄,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责任,意气用事的多、敷衍了事的多、中途离职的多。83%的企业HR认为入职一年内的大学生最有待提升的工作状态是踏实肯干。大部分的HR反映,刚入职的大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精神和奋斗精神。

(二)职业情感匮乏,缺少职业认同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为50%)、“薪资福利偏低”(均为43%)。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的职业转换率为38%,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的职业转换率为41%。这种高离职率和高职业转换率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两个:一是收入低,二是个人发展空间小。这样的就业满意度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评价很消极,对职业的热爱感和认同感也较低。[5]

(三)职业理想匮乏,缺乏长远规划

在“职业理想和生涯规划”方面,调查结果显示,46%的大学毕业生有五年后的职业目标,54%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五年后的职业目标,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中期职业目标比较迷茫,没有清晰的认识与定位。虽然有57%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有明确人生理想的大学毕业生仅占22%。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关注的是薪资福利、工作地域和职业荣誉感,很少关注职业的发展前景、未来上升空间和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种短视的眼光,只重视短期的利益,不做长远规划,忽视个人的长远发展,忽略职业的长远规划,是缺乏职业理想的典型表现。

三、大学生“敬业”三个层级的教育对策

“敬业”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伴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所以,“敬业”是可以培育和影响的。

大学生“敬业”教育是高校和社会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个体观念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引领和行为准则。

(一)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提高道德认知

大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需要正面引导的灌输教育,又需要形式多样的渗透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的岗位要求,成长空间和上升通道等,帮助学生明确长远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局观、系统观。引导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仅考虑短期的个人收益,应从综合考虑个人的发展前景、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等,如果大学生的个体需要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则大学生很难实现职业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重点传授、在专业课程中逐层渗透职业道德规范认知。在课外,与教学配合的各种活动是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延展和深化。结合求职指导、创业训练、职业规划等专题培训,在帮助学生解决求职择业过程实际问题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在学校里选拔、树立先进人物,开展榜样教育,重视朋辈群体相互影响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教育,全方位的开展显性和隐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二)职业环境体验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可以带来直接的感性经验,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职业环境和岗位要求,提高职业认知。认知是认同的前提,缺少理性认知的职业预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落差,从而对职业的满意度降低。认知还可以帮助大学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产生职业认同。

高校应整合相关资源,与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平台,定期组织参观考察、实习实践等,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大学生亲身体验求职过程和职业生活。职业体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职业认知,了解岗位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工作环境和职场上升通道,学习企业精英们敬业、积极的职业精神。通过实践体验大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才能、定位和原有的观念系统,通过实践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相关专业能力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缩短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换期,加速敬业观的成熟进程,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基于个人和职业的匹配关系,重视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格特质对职业选择的主导作用,尊重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价值取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功能在于帮助大学设定职业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所需的步骤。通过系统传授相关技能与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世界探索,了解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关于职业、行业和职业的初步认知;通过自我认知(包括能力、兴趣、价值观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长项,明确自我对职业的期待和选择标准,形成对自身的正确评价。最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并设计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

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多局限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采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将职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紧密结合起来。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教育会偏离基本的立场和方向,沦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从而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应将“敬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长远的职业目标。

最后,如何协调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自我实现和贡献社会、长远目标和短期利益、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人生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敬业”教育的初衷与目标。探索新型“敬业”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键领域。多样的教育形式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统一的教育目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68.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韩志明.敬业精神的社会建构[N].光明日报,2013-04-18.

[5]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G40-011

A

王超(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郭欣(1978-),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敬业职业道德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偶像来了”之吴亦凡:左右自己命运的小爷
职校班主任敬业爱生立德树人研究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试论当好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