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江 王家芝 王祖芳 周宗旭
(成都大学 党委组织部, 四川 成都 610106)
·高教研究·
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对共建的实践与探索
张开江 王家芝 王祖芳 周宗旭
(成都大学 党委组织部, 四川 成都 610106)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领域。本文探讨了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对共建的重要意义、结对共建的基础和条件,并结合成都大学与“两新"组织党建结对工作的实践探索,提出加强结对共建的统筹协调、明确结对共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共建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共建共享帮扶机制、联络协调机制、监控保障机制等具体举措,以期有效解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源头问题,推进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对共建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领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到“两新"组织就业,“两新"组织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1]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对共建,可充分利用高校在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理论等知识教育方面的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源头问题,推进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对共建,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咨询和信息服务、救助困难群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党建具体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
(一)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高校与“两新"组织共同发展的格局
党建工作结对共建的宗旨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双向受益、共同提高。高校与"两新"组织具有各自特点和优势,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有利于挖掘资源,拓展空间,实现资源有效衔接、利益共享。对于“两新"组织而言,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的特色优势,引入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资源,不断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规范和创新。
(二)有利于人才培养,为大学生成长搭建合作培养的平台
高校党员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大多数都是品学兼优,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富有朝气和活力,但缺乏实践经验,理想信念不够牢固,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增强社会认知,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契合点。高校为“两新"组织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一旦形成固定的长效机制后,就会进一步创造校企合作的机遇,拓展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和基地,签订对口培养合作的协议,促进培养符合“两新"组织需求的各类人才。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研发的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三)有利于把握关键,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大都历史悠久、理论成熟和实践规范。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相比而言,“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时间不长、认识不够、经验不足。结对共建能够为“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可资借鉴的组织建设模式,有助于引领“两新"党组织完善其工作模式,为其提供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能够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党员资源,高校党员毕业生进入“两新"组织,省去了“两新"组织发展党员的环节,直接解决了“两新"组织没有党员或党员人数较少的问题。另外,通过新输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对于解决“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小"、“散"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3]
(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两新"组织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成为党的建设的一块重要的新阵地。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截至2015年11月,全区共有“两新"组织1 406家,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 121家、新社会组织285家。“两新"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备注:成都市龙泉驿区“两新"组织数据主要来源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两新"组织调研情况报告。)
第一,“两新"党组织单建率低,党员人数少。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截至2015年11月,全区共有“两新"组织1406家,已组建党组织195个。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 121家,已组建党组织150个,非公企业单建党组织137个(党委13个、总支5个、支部119个);企企联建党组织9个,其中个私协联合党总支覆盖会员企业800家,其余8个联建党组织覆盖企业217家;村(居)企联建党组织4个,覆盖企业81家。在新社会组织285家中,已组建党组织45个。新社会组织单建党组织20个(党委3个、总支1个、支部16个),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区级部门、街镇乡和村(社区)的联建党组织25个。据统计,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仅7.7%,社会组织党组织单独组建率仅6.5%。在党员发展方面,2014年全区共在“两新"组织中发展正式党员20名,指导各“两新"党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60余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两新"组织党建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是“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单建率明显偏低,党员人数少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处在发育成长阶段,具有“小”、“流”、“散”等特点。“小"就是组织规模小,“两新"组织成立党委的还很少,有些两新组织党组织基本上是与别的两新组织联合组建。“流"就是党员的流动性大,教育管理很不方便。“散"主要是指“两新"党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比较困难。
第三,“两新"组织自身的党建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两新"组织在党的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培养发展对象、发展党员、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与公有制单位党组织相比。但是,“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随着“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其重要程度也日益突显。因此,如何从源头上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
(二)高校党建工作现状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任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4]比如,党支部活动缺乏创新、有程式化的倾向,组织工作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缺失、思想基础不牢固、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这迫切需要高校积极探索党组织建设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拓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视野,逐步营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师生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机制创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从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另外,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需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三)高校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的基础和条件
“两新"组织和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为双方党建工作结对共建提供了条件基础和取长补短的现实需求。从现实情况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择业、就业观念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两新"组织去就业。“两新"组织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到“两新"组织就业的高校学生党员也日渐增多。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两新"组织发展迅速,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和实训岗位,加之人才需求量极大,也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众多就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两新"组织也愿意接受高校毕业生。因为党员大学生与现有的“两新"组织目前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知识、能力优势,只要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下,便能很快在业务上熟悉,成为业务骨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具有人才培养、社会研究、文化传承的职能职责,必须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社会价值。因此,高校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恰好满足了高校的这种现实需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校很有必要把党建工作延伸到“两新"组织中去。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党建工作领域,而且对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深层次来看,高校与“两新"组织能够开展结对共建是互利共赢的现实需要。“两新"组织基本上属非公企业所有制结构性质。其性质基本上决定了企业党组织、企业主和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各有不同。虽然价值取向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点,那就是加快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使企业职工利益最大化。党组织追求的组织建设目标,其落脚点也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者的价值取向,完全可以在异中求同。企业主、职工和党组织三方价值取向的共同之处,就是企业共同的价值基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而高校在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理论等知识方面具有优势,可为“两新"组织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两新"组织与高校实现对接,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信息、人才等优势,协助企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另外,“两新"组织为了凝聚人心,留住人才,会着力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企业也会和学校达成一些合作,如协助成立党支部等工作。事实证明,企业党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党建工作强的企业,发展形势良好。
(一)结对共建基本情况
近年来,成都大学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校实际,积极开展与“两新"组织党建结对共建工作,积极探索与“两新"组织党建结对共建机制。
1.组织开展了对成都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现状调查。目前,整个“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不少“空白点"和“盲区"。成都大学党委组织部门和有关二级学院党委开展了对成都市域内200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新"组织党建队伍建设的现状、组织活动的质量、党组织对外开展活动的情况、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情况、党员的作用发挥情况、群众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认可程度等方面。同时,实地走访部分“两新"组织的党建负责人、党员和群众,通过多种形式收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资料。通过调研了解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现状,为实现高校与“两新"组织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2.与“两新"组织在支部共建工作中取得一些新进展,深度、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一些二级学院党组织积极联系成都市“两新"组织,开展结对共建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学校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与通威集团党组织达成结对共建合作关系。学校学工党支部大力联系“两新"组织,在学生困难资助、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服务等方面开辟新路。2013年5月在龙泉驿区委组织部和学校党委组织部的协同下,学校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与四川汽车工业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暨支部结对共建协议。双方就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校企支部共建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双方以党群工作为切入点,开展了党建互动,在人才需求与培养、科研合作、互派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交流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2015年10月,机械工程学院党委组织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到四川汽车工业公司绵阳生产厂开展生产实践培训。教师、学生直接深入生产车间实践实习,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结对共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都大学在与“两新"组织的结对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高校与“两新”组织结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两新"组织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因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理论认识上还不统一,党建队伍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两新"组织中党员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管理者对党建工作认同度不足。在开展“两新"组织建党工作中,开展的方式单一、方法不多,双方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还不够,工作推进还不够高效。这些对结对共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对结对共建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结对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与成都大学结对的“两新"组织,目前有的"两新"组织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两新"党建机构,没有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未能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工作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因此,高校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工作要落到实处,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行之有效的机制与结对共建的平台。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机制,积极对载体进行建设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是结对的广度、深度还不够。通过近几年的结对工作,双方共同建设了一些合作项目,但是在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党建工作围绕并推动校企中心工作方面还不够。在党组织建立共建关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所在学院的专业特点和教师的专长,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共建活动,建立更为成熟和稳定的产学研平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工作技能交流活动,提高校企双方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及时转化能力,达到合作共赢目标。
四是工作保障还不够充分。工作保障是高校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的基础。高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基地,其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两新"组织的中心工作是生产,其注重的是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高校基层党组织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要取得成效,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与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对接和相互援助的机制。从目前学校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的过程来看,援助机制还不充分。另外,人员保障也不充分,从学校和“两新"组织整体情况看,目前还没有专人负责“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两新"组织的党务工作者大多身兼数职,对党建工作只是处于应付状态,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源头"不足,数量偏少。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传统的党建不同,它是一种体制外的党建工作,也是基层党建的一个全新领域,没有体制内党建工作丰富的资源支撑和完善的政策支持。高校党建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针对当前高校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提高“两新"组织对党建工作的认识
“两新"组织党组织要确立围绕"两新"组织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做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尊重和确保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和代表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5]根据“两新"组织的特点,合理安排党组织活动,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大循环,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两新"组织发展上来,提高服务质量,以促进“两新"组织日常管理运作,使决策层和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建工作的优势和好处,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支持党组织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结对的体制、机制
1.加强结对共建的统筹协调。高校与“两新"组织的结对共建需要统一领导,形成合力,实现两者的结合。加强对结对共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宏观指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目标任务制定、全局性活动组织安排和经验总结与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
2.明确结对共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共建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共建双方应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规定共建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扎实开展党建工作结对共建活动。积极拓展结对共建的内涵和外延,使结对共建活动的单位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开展的基础之上,逐步拓展到群团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企业生产、产品流通等更广泛的方面,从而取得更扎实、更显著的成效。
3.建立并完善结对共建的长效机制
建立共建共享帮扶机制。积极探索结对共建活动有效的方式方法、平台载体,确保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搭建合作共建的平台,如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产学研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在人员帮扶、活动开展、制度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实现项目共建、活动共建与组织共建。[6]以活动共建为例,要根据“两新"组织经营管理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党员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创效益"等活动,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管理知识,做甘于奉献、团结职工、互帮互助的模范,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高校要适时组织在校大学生到“两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根据需求可联合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党务骨干培训班或利用“五一"、“七一"、“十一"、“厂庆"、“校庆"等重大节日,共同设计和开展一些有特色、有价值的党组织活动,实现活动对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帮扶共建的领域方面,可以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科技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以及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相互协助,共谋发展。
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包括设立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办公室,建立高校与“两新”组织联席会等交流、联络和商讨制度,设立高校与“两新”组织联络员等。以结对共建的联席会议制度为例,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议活动共建的目标,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研究解决结对共建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确保结对共建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也可利用挂职干部和结对联络员等人员优势,发挥他们在高校和“两新”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建立监控保障机制。包括思想保障、政策保障、项目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舆论保障等。在思想和人员保障方面,结对共建双方思想重视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足量的专、兼职人员。制定相应的结对共建的工作方案。在政策保障方面,给予高校与“两新"组织共建保障和激励扶持。在人员保障方面,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高校与“两新"组织的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明确党组织书记工作职责,健全选配机制,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党组织书记量化考核制度。[7]完善党员发展、培训机制,积极稳妥地做好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建工作指导员规范管理、履职考核和制度激励,严肃工作纪律,建立督查考评机制,督促做好高校与“两新"组织的党建指导工作。在经费保障方面,经费不足是困扰高校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当下应认真贯彻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可尽快设立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高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结对子"的“两新"组织中去,帮助培训党务干部和管理人员,对“两新”组织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等,并在发展思路、技术支持、咨询和信息服务、困难群体救助、就业岗位开发、具体开展党建工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提高管理水平和党建工作水平。在项目和舆论保障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党建示范引领,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开展项目共建、活动共建和组织共建等各项共建活动,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对接,共同做好共建活动的宣传发动、组织指导、检查督促等工作,精心策划党建宣传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整理和提炼“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素材,通过专题专访、特别报道、典型宣传等方式,突出宣扬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有效增强“两新"组织党建示范引领,建立定期学习交流和总结宣传机制,以点带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从而推进结对共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1]共青团湖州市委.“两新"组织青年工作路径研究——以湖州市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2).
[2]曹殊.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J].党建研究,2011(8).
[3]白永平.创新活动载体 推动党建工作[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0(8).
[4]卢诚.“两新"组织党建:特殊性、困境与对策[J].传承,2014(2).
[5]祝全永.“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难题及对策[J].探索,2009(1).
[6]张波.我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研究——基于2000-2013年相关文献的分析[J].长白学刊,2014(1).
[7]黄炳京,杨秀团.乐业“三突出"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J].当代广西,2011(24).
(实习编辑:郑 舒)
2016-10-26作者简介:张开江(1970-),男,成都大学党委组织部副研究员,硕士;王家芝(1975-),女,成都大学党委组织部,硕士研究生;王祖芳(1980-),女,成都大学党委组织部,硕士研究生;周宗旭(1985-),男,成都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
D267.6
A
1004-342(2017)02-1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