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谈“自然”范畴的内涵及其意义

2017-03-22 14:40禹亚楠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司空诗品范畴

禹亚楠

摘要:晚唐文学大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自然”的诗歌风格,本文通过分析“自然”范畴的内涵、两种价值取向来揭示其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二十四诗品》

“自然”是中国哲学传统中一个基本的命题范畴。哲学自然观从自然界走向人的心灵世界,捕捉最纯真的情感,开拓细腻的情感世界。看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味到春天款款而来的气息;仰望星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感受阖家团圆共此时的美好心愿;把酒问歌亲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的孤寂与落寞。自然中所存在的一切生物都与人的情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牵连,这亦是诗歌独有的魅力所在。

一、“探本源流”--“自然”范畴的内涵

追溯“自然”范畴的缘起,从文学史、诗学史上来看,陶渊明无疑是这一范畴的鼻祖。陶渊明除了大家公认的诗人身份外,其实更是一个哲理性的思想家,他一生淡泊名利,远离城嚣,回归田园,用亲身体验诠释着“自然”背后蕴藏的魅力。“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就是他最好的证明。如若再寻绎其根由,先秦时期的一些诗歌中显露“自然”风格的尖角,如诗歌《蒹葭》采用重叠字,韵语自然流畅,即如行云流水般洒脱,也是先秦诗人用诗歌表现喜怒哀怨最好的方式之一。

从诗文创作方面而言,“自然”是一种形式技巧,亦是一种诗歌风貌。 辞藻华丽与不着痕迹烤烟的不仅是诗人的创作能力更是一种诗人心境能不能与诗歌融为一体的肚量。只有那種用技巧而不见技巧痕迹,用辞藻而不显的媚俗,用典故而不显的生硬的作品才能带给人清新自然、舒畅流利的审美感觉。在更深层次上讲,源于古代先民对生命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自然从混沌开始,渐渐分隔天地,中间造化人类,这也是刘勰所说的“三才”。

二、“花开两朵”--“自然”范畴的价值取向

“自然”最初的概念是自然界,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由欣赏自然界开始,中国文人开始把这种“自然”化进诗歌中,产生第一种价值取向--诗歌风格。“自然”风格既包含文辞与技巧的融合与抗衡,也指一种朴素平实的风貌。同时,对诗歌创作心态、能力要求亦颇高,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拿捏自如。皎然在《诗式》中这样描述:“‘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在他看来,要想创作出令人叹服的诗歌必须具备苦思、勇气、才气,这三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诚然,皎然所说的或许是“自然”的最佳创作状态。

“‘自然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价值,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价值追求代表了中国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和人格高度”, 从这一角度来说,“自然”暗含对生存状态的超越,对个体心灵世界的关注。心系天下,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文人士大夫人生理想的一个方面,同时发挥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中介作用,这是他们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所然。而在他们心灵世界深处还存在着人生理想的另一个方面即清净自然,洒脱随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态度是文人士大夫卸下社会重任后的一种灵魂放飞,此时,已经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越过伦理道德的牵绊,真正的做到回归自我,回归纯真。总之,“自然”范畴的两种价值取向都是文人士大夫人生理想的存在,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风格还是一种人生理想都体现他们人格矛盾的症结即个体精神自由与社会价值。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争斗,有时个体精神自由占上风,有时社会价值处于有利地位,不管哪者处于优势地位,都代表着士人的人生理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二十四诗品》“自然”范畴的独特意义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自然”的诗歌风格,由于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带着这一点,我们仔细品味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会发现每种或明或暗都有冲淡平和的意味。在这里,他实践了“自然”范畴的两种价值取向,把诗歌风格与人生理想化为其思想里。且“自然”一品,诗云:

俯仰皆是,不取诸邻。俱到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语,悠悠天均。

对于这首诗,首先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风格,这其中包含作者和读者的人生体验。对作者来说,文辞信手拈来,意象选择本初衷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毫无刻意创作的痕迹。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风格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诗歌行云流水如花开花落、四季交替,如临山水田园欣赏人间生活。接着,再结合司空图所处的语境考虑,他是官僚地主家庭之后,又处于唐王朝走向末路,社会飘摇动荡,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所以选择退避田园的态度。“自然”一品,表面是讲诗歌的一种风格,仔细感悟,他是在阐释天地万物的“道”。“道”化身于“自然”之中,“自然”又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态紧密联系,象征着士人回归自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皎然.诗式[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司空诗品范畴
《二十四诗品》21世纪研究述评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高古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