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藜麦栽培技术推广 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升级

2017-03-22 02:09高兰
农业与技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藜麦生物学特性

高兰

摘 要:藜麦被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黄金”“ 超级谷物”“太空粮食 ”“ 未来食品”,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农作物之一。在云南省部分地区已试验种植成功,因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环境,在一些高海拔冷凉、土壤瘠薄的地区,与种植地方小杂粮相比,具有比较高的竞争优势。但藜麦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新奇和陌生的,即便是从事农技推广的基层农技人员也还不是很了解。本文就藜麦的一些基本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作一个粗略概述,希望对云南省的藜麦种植推广起到一定作用,但真正规范化、标准化的高产栽培技术,还需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以期适宜地区积极引进,广泛进行试验 、示范,逐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品种引选及高产栽培技术,为打造地方特色农业添砖献瓦。

关键词:藜麦;高海拔地区;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6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有16个土类,其中黄土约占20%,红壤占全省面积的50%。农作物以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为主。在发展传统农业中,土地贫瘠、季节性干旱、肥沃土地资源短缺限制了云南农业的发展。为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根据本省区域现有农业特点,将全省划分为高山农业、都市农业、热区农业、跨境农业4个区域大力发展各自优势农业。藜麦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在一些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的地区,与种植地方小杂粮相比,藜麦无论是在种植环境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种植藜麦有望成为云南省高海拔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推广藜麦栽培技术,生产高质量藜麦产品,加快藜麦产业链延伸,把藜麦打造成云南高山特色产业,也许会是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

1 藜麦种植发展历史

藜麦又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等,是一种一 年生的藜科草本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印第安人将藜麦称之为“谷物之母”,种植藜麦已有 5000多年的历史。藜麦的商业化种植早期始于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将藜麦从南美引入美国种植研究, 由于其独特的营养价值,20世纪90 年代以后作为候选的特色农作物,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引进大面积栽培种植,中国于1987年由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开始引种试验研究,于1992年和1993 年在西藏境内大范围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云南省在丽江,昆明东川,大理等地不同区域、不同海拔进行试种,经过实验种植,藜麦能很好的适应云南省土地贫瘠,相对海拔高的地区。

2 藜麦生长环境

藜麦生长周期约为 90~125d,无霜期需120d左右,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20℃左右,喜冷凉,不耐高温。高寒山区,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雨量300mm以上,土壤 pH 5.5~8.5 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是藜麦的理想种植环境。

3 生物学特性

根据原产地生态气候条件,藜麦种植可分为山谷型、高原型、盐地型和海岸型4种类型,具有耐旱、耐盐碱、耐寒等特性,适合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种植。植物学上藜麦是一种四倍体双子叶植物,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及遗传多样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藜麦品种丰富多样,植株早期绿色或灰绿色,成熟期为黄色、紫色和红紫色。茎为木质中空,分枝与不分枝因品种和种植密度而异,平均株高达2m,株型呈扫帚状或伞状;花序有穗状、圆锥和伞房等多种类型,长度一般在8~60cm;叶片呈鹅掌状,基部叶片多为卵形,叶缘有不整齐齿或呈波形互生;成年植株根系入地表 15~30cm,属直根浅根系,侧根发达,呈网状分;藜麦雌雄花同株不同体,同一植株上有雌花、两性花和雄性败育的花,其比例因品种而异,自花授粉,少部分异花授粉;藜麦果实为瘦果,形状有圆柱形 、网锥形或椭圆形,外观像小米,直径1.0~2.5mm,果皮富含苦味皂苷,成熟时果穗呈黄色、红色、桔色、粉色和紫色等,千粒重约1.8~3.5g。

4 藜麦栽培技术

4.1 气候条件

藜麦喜气候冷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地方,无霜期≥120d,平均温度是 15~20℃左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在2500以上,水、大气、土壤无污染,适宜优质藜麦的生产。

4.2 土壤条件

藜麦对生长所需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沙壤土、壤土和沙土均可种植。但种植地方要求地势高、阳光充足 、通风良好及排水便利。相同地块上藜麦一般不提倡连作。与荞麦 、薯类 、十字花科等进行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其产量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4.3 备耕

一般在秋收其它作物后对第2年要种植藜麦的地块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蓄水保墒,深耕时应去除田间杂草。第2年播种前再进行深耕,旋耕,细耙,使土壤细碎平整疏松便于播种。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需做畦,畦的大小因地势而定,便于灌溉即可 。

4.4 施肥

藜麦虽然耐贫瘠,但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仍要施足底肥。中等以上肥力的块地,每667m2施1000kg农家肥的基础上,施尿素5kg磷酸二胺10kg或 45%氮磷钾复合肥15kg作基肥,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瘠薄地塊基肥施入后须增施适量氮磷钾复合肥。

4.5 播种

4.5.1 种子处理

播种时期与气候、土壤条件、品种特性及种植管理等有关。为保证出苗快而整齐,播种前种子需浸泡 3~4 h,20~25℃催芽10h左右。土壤温度稳定在10~15℃以上时播种,在风大和干旱地区或播种提早时,可采用地膜覆盖或沟畦播种。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和降雨较多的地区宜采用起垄栽培,且要适当加大株行距。土壤湿度不足时,最好在降雨前后播种 ,沙壤土和沙土地块以降雨前播种为宜,而壤土和粘壤土须在降雨后播种。

4.5.2 播(栽)种方式

播种根据不同地方和不同地块条件,可采用撒播、条播、育苗移栽或穴播等方式进行,一般以穴播和育苗移栽效果较好。人工撒播时,种子应与炒熟的谷子搅拌均匀一起撒播,以便播种均匀,穴播(栽)种时尽量保持深度一致。行距30~40cm,株距20~30cm。在墒情良好的条件下,播种深度应在2cm左右,墒情较差时可适当加深,但不宜超过5cm。播后适当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苗孔周围用细土封严,防止播种孔散和遇雨板结。

4.5.3 播量和密度

播种密度因品种和播种方式等条件不同而不等。撒播方式:在湿润、冷凉地区,每667m2播种量 300~350g,保苗4500株左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播种量350~500g,保苗6500 株左右;在灌溉区播种量500g左右,保苗8000株左右;采用穴播方式,行距60~80cm,株距15~25cm ,每穴播藜麦种子3~5粒,覆土厚约1.0~2.0cm,播种量约60g/667m2。

5 田间管理

5.1 补苗间苗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若缺苗要及时补种,过于稠密的需间苗,补种以浸种催芽或采用移栽方式为宜。缺苗处补苗后浇少量水(或雨后补播),然后用细湿土封住孔眼,保墒防板结。出苗后5~6 叶时除去病、弱苗;幼苗达到 8~10 片叶时即可定苗,穴播方式种植的每穴留苗1~2株,保留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一般肥力地块基本保4500 株/667m2,较高水肥地块每667m2 6000~8000株。

5.2 灌溉

根据不同地方的种植条件和气候进行,灌溉条件优越的地方灌水2~3次,苗期灌溉第1次,始花期第2次,灌浆期灌溉第3次,水不宜太多,要适度。

5.3 除草

藜麦除草问题需要予以密切关注,并且要考虑到藜麦的特性,在其播种之前,不能对化学除草剂进行使用。在藜麦生长过程中,应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除草次数在2~3次。当藜麦长出5~6片叶时,对其进行松土;当藜麦株高达到80~100cm时,需要对其进行第2次除草,以促进藜麦更好地成长。第3次中耕除草根据藜麦生长和杂草情况灵活掌握。

5.4 追肥

在对藜麦施肥时,应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进行,不宜施氮肥。藜麦生长前期,不应对其浇水施肥,避免藜麦出现倒伏情况。

6 病虫害防治

藜麦幼苗易遭金龟子类 、蛴螬和地老虎等害虫为害,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减产,应针对当地害虫发生情况,可将5%辛硫磷颗粒剂5kg与10kg细沙拌匀后结合播前整地施入。藜麦常见病害有叶斑病 、早疫病 、叶霉病 、根腐病 、霜霉病 、病毒病等 ,可喷洒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和双效灵等杀菌剂防治。危害藜麦叶片、茎秆和花序的常见虫害有蚜虫、芫箐和潜叶蝇等,可喷洒高效低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

7 收获与脱粒

当藜麦成熟后,需要对其尽早地收割,避免掉粒问题出现,导致藜麦产量减少。一般来说,藜麦的生长周期在120d左右,成熟时,茎叶趋于枯黄,种子变硬,这一时期,适宜藜麦的收割。在收割时,采取整株收割或是收割穗子的方式。收割完成后,应该将其进行晾晒,当种子干燥脱粒后,对其进行归仓。

藜麦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其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在实践当中进行不断发现和解决。例如在育种方面,优质资源较少,相关栽培技术不够完善,需要在引種工作方面加大研究,培养出更多的良种,以提升藜麦的产量。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藜麦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其经济效益较大,这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藜麦种植规模将不断扩大,其产量也会随之增加,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随着国内藜麦市场的发展,藜麦将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的新主粮。

猜你喜欢
高海拔地区藜麦生物学特性
浅谈山西右玉县藜麦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高海拔地区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视精益化研究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