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技能+理论”设置的模式研究

2017-03-21 08:10苗天潮
武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苗天潮

摘 要:文章通过对高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进行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得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需要对体育课程评价方式、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学校体育“双基”人才的培养方面多下功夫,对体育课程评价采用“技能+理论”双管齐下的方式,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用体育理论知识武装体育技能。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132—04

1 前言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是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改革和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体系的依据。新纲要的颁布取代了运行了十年之久的旧纲要,在总结和借鉴高校体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目标领域。《纲要》中规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技能+理论”模式教学,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体育理论教学等,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规定了确定课程内容的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的实施与评价。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给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必须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两个文件对构建新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提出了要求,也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2012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学校体育工作应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注意吸取国外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必须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也正是从这样一个高度提出来的。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学生有了健康的体质,才能够有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们要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指导思想,配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掌握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并运用于指导实践。目前世界各国体育理论课课程理念都呈现出目标扩张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范畴,而是拓展到了体育、健康甚至文化的层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理念发展在时间上滞后于某些发达国家,但是从新的《纲要》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针对体育理论课程建设滞后和健康教育难以落实的现象,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2 选题意义

2.1 树立认识体育理论课的价值观

体育理论课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集中传授大量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保健、体育人文、运动常识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有效地改变大学生淡漠的体育观念和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实践课和理论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理论课程具有实践课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两者配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总目标。

2.2 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所需

首先,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的必然趋势,这是学校体育目的和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需求,也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律。体育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学科存在。然而,体育的学科性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体育课程要保证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就应确实担负起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的责任。高校体育课程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课程,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加强高校体育领域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学生的体育科学宣传。我们固然应正视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现实,高度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其健康的这一时代的要求,明确作为学科的体育课程在增进学生健康中应该发挥的功用;但更应高度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深层教育价值的挖掘,绝不能因为由于倡导“健康第一”和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社会性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否则,我们的体育课程就会仅仅停留在体育手段论的身体练习层面,体育课程的学科性也会被人轻视,其学科地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其次,我们从终身体育教育观认识到,高校体育不应是“终结性体育”,而是由学校教育过程向社会实际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体育不能再停留在以运动技术为主,也不能再是对中小学体育课内容的简单且低效的重复,而应抓住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授之以终身体育实施过程的知识体系,才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3 现状分析

3.1 “技能+理论”模式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理论课时数为总课时数的10%(每学期约4学时)。也就是说,不论是哪所高校、采用何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必须开展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或者说其教学内容中必须包括体育理论内容;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体系在不断的拓展延伸,使得理论课课程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实现“三自主”的教学形式使原有的、传统的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从教师的教学、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变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3.2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决定作用存在矛盾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面,它是国家对21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教学内容的过分宽泛会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现有的教学时数、教学条件也难以保障课程的质量。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一直是体育理论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的5个基本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理论内容的支撑。潘晟在《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运动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其中以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3个方面,构成了运动知识目标的3条主线。王瑞林等研究认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的内容应包括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理论和其他运动知识,运动健身的原理与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体育养生与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与评价方法,运动处方,健康的基本概念及野外生存的知识等,并将理论部分以“理论知识窗”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过程,并设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可有选择地進行教学和自学,形式多样,突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国外很多国家已不再传授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改以传授健身为主要内容,甚至一些学校已经明确体育课的内容全部改为健身内容。如美国不按竞技项目排列,而按健身的功能排列,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把教、学、练统一起来,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谐统一。又如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为体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更健康的一代人而制定了“健康与体育课程”,即教学内容分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以及各种活动。再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学习委员会颁布了《体育课程与标准框架》,健康与体育是其中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7个学习领域,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对身体活动和运动、食物和营养、健康、安全、人类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检查个人的行为,检查政府政策对健康和身体活动的影响以及环境和活动的关系。世界各国体育理论课课程理念都呈现出目标扩张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范畴,而是拓展到了体育、健康甚至文化的层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理念发展在时间上滞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从新的《纲要》颁布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即便是这样,相对于实践课的研究,显得还是有些微薄。这更是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改革内容及目标

通过查阅文献等分析研究,结合时代、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要求,从现实出发结合大学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4.1.1 改革体育课程评价方式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评价方式,以大多数老师采取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多数教师在权重上还是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评价注重的是技能。然而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更看重成绩,因此,学生上课把运动技能放在第一位,这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是不利的,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模式应该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合理采用定性、定量评价方式。既要以学生取得的客观成绩为依据,又要以学生掌握的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为导向,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又能以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诠释其技能重、难点之所在,使学生早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1.2 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教育力量的上层单位,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环境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育内容理应多元化,就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而言还较为落后,受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较为关注的体育运动项目不能及时反馈到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理论相关知识的讲解及运用,这也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4.1.3 注重学校体育“双基”人才的培养

双基人才: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项目以成为定式,并要求学生学会掌握该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体育软实力建设是近几年国家高校体育建设的热门话题,体育软实力建设主要包括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环境、体育意识、体育培训等各个相关的体育运动理论常识。很显然,体育软实力更为开展体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用体育知识相关理论指导于实践,进而通过体育实践求证校园体育活动是真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而体育理论知识恰恰是为他们的体育技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体育软实力建设,特别是体育相关理论的建设,可通过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等形式加以培训指导,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双向发展。

4.2 建议

4.2.1体育课程评价采用“技能+理论”双管齐下

目前,受原有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影响,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多以技能课为主,在考虑到现实情况且存在受雨雪、温度等多方面自然条件影响情况下,体育课的室外考评受到一定限制,但又是学生学期考评的主要参考依据,故而根据2002年《纲要》第八条指示: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2.2用体育理论知识武装体育技能

《纲要》指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即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并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既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又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目前民生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存在严重问题,首先解决场地问题,其次就是体育理论课的实施问题,这两项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有关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及其功能实现。因此,研究民生学院大学公共体育“技能+理论”模式,建立有特色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配合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将加快推进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对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公共体育的整体发展也将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2.3加强高校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普通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有限,改革前景不容乐观。只有充分发挥体育场地、器材的可利用资源以及多媒体教室信息化优势,为公共体育课‘技能+理论模式创造机会与条件;积极探索特色化发展的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纲要》、严把体育教学质量关,把学生技能学习和理论学习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这不仅关乎学生学业成绩、还关乎国家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执行力度,更关乎贯彻国家政策有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能否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为切实提高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把大学公共体育课办成具有特色的“双基”课程——即基本技能+基礎理论。

参考文献:

[1] 杨 茜,张新萍.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 [J]. 湖北体育科技,2005(25):117-119.

[2] 潘 晟,张宏成.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思考[ J ]. 体育学刊,2003(11).

[3] 袁振博.将健康体适能理论引入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198-201.

[4] 张瑞林,闻 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3-84.

[5] 夏肖林.“健康体适能理念”引入体育课程改革构想[J].教学与管理,2008(2):51-52 .

[6]黄 河.基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5):94-97[7] 谢佩娜.中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J]. 体育学刊,2006(3):74-77.

[8] 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 [J]. 体育学刊,2003(1):95-97.

[9] 姚继伟,李贵阳.先进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J]. 体育学刊,2004(4):89-91.

[10]张家彬,刘际友.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价值探析[J].运动,2011(11):114-116.

[11]相振伟.欧美体适能教育进展对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启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4):96-99.

[12] 张国华,陈 浩 .体适能理论指导大学体育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2011(3):125-128.

"Skills + Theory" Pattern of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ao Tianchao(Minsheng College of Henan Univ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sports work related file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so on, prob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studying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needs diversification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teaching contents, the school sports work harder "double-base" talent cultivation aspect,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with the method of"skills + theory " mod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ports theory knowledge skills.

Keywords: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curriculum arrangement curriculum reform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