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与往年相比,2016年安徽省“中招方案”的最大变化是不再设省市示范高中“指标到校最低录取线”,部分地市连续多年设置的“录取最低控制线为所填报的省示范高中学校统招生录取分数线线下40分不变”的门槛成为历史。这样,是给了更多考生进入示范高中就读的机会?还是对名校成绩较好的考生的不公?本文就指标到校不再设最低录取线给学校、考生分别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在制度设计上改进与跟进予以阐述与探讨,以期对教育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一、积极导向:教育发展的均衡与公平
1.破解初中择校的有效良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区优质初中择校热有增无减,实施择校行为的不仅有城区学生,还有农村学生。部分城区初中通过寄宿制管理等变相方式,择优录取农村优质生源,满足农村学生择校的市场需求,并借助优质农村生源获得较高的升学率。如此,城区优质学校生源急剧膨胀,农村初中生源急剧萎缩,“城区学校挤、农村学校空”现象广泛存在。实施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根据生源多少平均分配给各初中,将中考的竞争由校际竞争转化为校内竞争。城区优质学生生源充足,教育质量较好,但学生成绩普遍较好,因而升入省示范高中的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如此一来,城区优质初中对农村生源的吸引力便不再那么强烈,为农村初中保住生源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择校热”,为城乡薄弱学校稳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契机。
2.推进教育均衡的有力举措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实现更具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指向,教育不是集中精力抓好为数不多的几所重点优质学校,而是实现区域教育全面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通过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的全力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与校园环境得到了大力的提升。但是农村学生外流现象仍然极为突出,一方面是师资力量差距使然,另一方面是学生盲目跟风,对城区学校的过度推崇所致。指标分配到校着力优化生源分配布局,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教育均衡,从而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制度的支持,从中考制度倾斜上保障了生源分配的公平,为区域学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对薄弱学校予以了制度上的特殊照顾。
3.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异依然客观存在,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师资水平较之优质学校有着重大的差距,教育管理与办学理念较之城区学校有着一定距离。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水平,以及今后的发展走向,给农村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实施省示范高中指标分配到校,为农村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这既是政策性的倾斜也是资源劣势的有效弥补,在更大范围内保障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
二、制度倾斜:利益分配的矛盾与伤害
1.学生个体竞争公平受影响
中考制度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招生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指标分配到校,在区域意义破解了校际教育发展不均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难题,在较广意义上实现了教育的公平。然而,就学生个体而言,这样的中招制度却破坏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在农村的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也许三四百分就能被省级示范高中录取,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机会,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但是,对于城区优质初中的优秀学生而言,他们六百多分或许也无缘省级示范高中。同一张考卷、同一区域、同一所高中,生源学业成绩差距之大,无疑给学生个体竞争带来了不公平。这对于一部分优质初中的优秀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2.校际教育质量评价受影响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没有教育质量就没有生源,农村薄弱学校留不住生源,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质量不高,其教育质量与城区优质初中存在着显著差距。有些学校每年考取省示范高中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实施省级示范高中生源指标分配到校制度以后,不论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考取优质高中。这种表面上的“质量提高”并不能改变实质性的“内涵提升”,反而会影响一些优质学校狠抓教育质量,全力提高教育水平的动力,也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的误区。
3.高中教育科学实施受影响
示范高中、重点高中制度虽然有背教育均衡发展原则,但是亦有其积极有利的因素,将优质的生源集中到优质高中,将一般生源集中到普通高中,这样的教育分配格局与模式实质上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分层教学,有利于不同类别的高中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实现最好的自己。指标分配到校制度造成的结果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学业水平差距巨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不处于同一层次,从而为同步教育造成一定的困难,也为不同类别的高中开展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三、理想构建:制度设计的统筹与跟进
1.初中均衡不能仅靠制度倾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应是抬高底部,全面提升,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靠制度的倾斜,更要靠实质性的改进。对于区域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大趋势,立足未来人口发展的走向,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统领区域教育发展,着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要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让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要通过师资的合理流动与及时补充,实现师资配置的均衡;要通过校长队伍建设,教育理念的引进,教育管理的优化,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发展的普遍均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不大,学生在不同学校定向指标考取省示范学校的在一个均等的状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
2.招生制度兼顾学生个体公平
任何制度都不仅要照顾到广义的公平,也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公平,对薄弱学校实施中招政策扶持无可厚非,但是政策扶持也应有合理的底线。事实上,实行省示范高中定向指标最低分数线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特别是在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不高、校际差异较大的区域,实施最低分数线制度对于保障省示范高中生源质量、保护学生个体公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考虑到政策的导向性与公平性,在更高层面把握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深意,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
3.著力推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指标分配到校制度实施的重要前提保障是区域高中教育相对公平,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满足学生的入学需要,高中校际差距相对较小。如此,优质初中优质生源即使不能够进入省级示范高中就读,也能在普通高中享受到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从而获得尽可能的发展。这也保障了普通高中与优质高中抗衡的潜力与实力。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高中教育要均衡发展,如不然,优秀生源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将对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政府以及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办好每一所高中学校,均衡用力,统筹发展,着力提升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与质量,使优秀生源能够人尽其才,得到较好的发展。【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