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作品展示 “多维”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7-03-21 21:03於佳萍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7年2期
关键词:多维创设创作

於佳萍

一、问题的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幼儿作品的呈现不仅起着教育和审美价值,大多数的作品是源于孩子们日常艺术作品的创作。通过活动,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获得提高,但幼儿作品的呈现一直是我们近年来探索的重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填鸭式”倾向。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展示幼儿作品时,习惯性地把好的作品展示出来,或不加整理地把全部作品展示出来。这样大一统的全部投放,看上去杂乱无章且没有重点,缺乏艺术性、美观性。

2.“单一性”倾向。

在呈现形式上较单一,教师很多时候把幼儿的作品进行墙面的张贴或是桌面的摆放,缺少不同维度的形式呈现。

3.“盲目性”倾向。

幼儿在完成作品中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如画面过于单调,主题不够突出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展示幼儿作品前,教师没有真正读懂幼儿的作品,大都只是教师自发的想法,较盲目。

造成幼儿作品呈现缺失的原因主要有:

(1)蜻蜓点水——作品内容缺失。

《指南》颁布后,在各级各类学习和参观中,教师们逐渐转变了教学观念,明确了幼儿作品应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作品,解读儿童的想法。如此一来,教师们往往会摸不清方向,不知道如何激发幼儿作品的创作,在作品呈现上较单一,导致“蜻蜓点水”。

(2)随波逐流——呈现形式缺失。

幼儿的作品是五花八门的,但是教师在呈现的形式上略显单一,一般的呈现形式往往只是教室中墙面的张贴,无法体现不同空间的利用率,也缺失了不同形式的多元,导致“随波逐流”,大一统的张贴等。

(3)盲目展示——个性解读缺失。

幼儿的作品有着自己的解读,以往教师只是将幼儿作品一股脑儿地全部投放张贴等,没有真正读懂幼儿的作品,缺失了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致盲目的展示,呈现效果一般。

二、实施的策略

1.幼儿作品方式的“整合”策略。

幼儿的成长是通过持续性的活动不断推进的,幼儿的作品也一样。幼儿作品的呈现对教育教学活动也有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幼儿作品不单单是一幅画、一张记录表,幼儿的活动轨迹也体现着幼儿的作品。

(1)情境式——情境渲染策略。

在主题活动中根据主题活动的深入,或主题发展需要进行的一些活动,我们会将这些作品进行情境式的呈现。

所谓“情境式”是指在作品展示区创设一個与本次活动创作主题相关的场景,让孩子们将作品自主地呈现于这个场景之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故事情节、情境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使作品与场景融为一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于场景中,会因情境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赋予作品生命活力,作品因此而鲜活起来。这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欣赏作品时生动地表达出自己作品的故事,还能激发后期创作的浓厚兴趣。

(2)组合式——智慧对接策略。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通过分类或是分组,最后以组合的方式呈现。每一次的活动作品类型都会不同,如:泥工、建构、创意作品这些都比较立体,而绘画作品就比较平面。我们往往会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呈现在一个平台上,使得班级环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美感和观赏性。

(3)胶片式——连环跟进式策略。

所谓“胶片式”是指在展示孩子作品的同时呈现其创作过程中不同时段的照片,就像电影胶片一样。从一张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些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等等。照片讲述了一个创作的故事。这种呈现方式更适合于能力稍差的孩子。教师有目的地拍摄这类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不同时段的照片,并用文字加以简单记录。胶片式呈现可以引导观赏者在关注作品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作者为之付出的努力,给予作者需要的欣赏和支持,增强他们的信心,能积极、努力地参与创造活动。

(4)开放式——多元互动策略。

所谓“开放式”的呈现大多运用于集体的探究活动。这种呈现方式比较自由,受整体环境布置的约束或局限比较少。

同时我们在整体的环境布置中可以预留出小板块或是活动室的一角给孩子,主要是为了给孩子展示一些自己创作的作品。比如有些孩子在休息时去参加绘画、手工创意、纸工等活动,或者是在家和父母做一些小创作,这些个性展示角为孩子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5)环创式——百花齐放策略。

所谓“环创式”是环境创设式呈现的简称,是指创设教室环境时将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其中的呈现方式。《指南》建议:“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我们可以结合环境创设,调动孩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与环境相匹配的作品,然后呈现在教师的环境之中,让孩子看到是自己的创作成果美化了环境,从而获得成就感。

2.幼儿作品分类的“多元”策略。

幼儿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平面的、立体的,还可以运用教室空间、区域环境来呈现,即达到了空间利用率,也美化了教室环境。

(1)教室——多空间。

墙面式:从空中到地面,倚墙而设,为幼儿作品创设一个多元化的支持性环境。在班级操作活动中,很多的操作活动与主题进行或是整体环境创设的关联不大,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固定的作品展示墙。这样的作品展示墙可以支撑起幼儿精彩生活的各个侧面。

悬挂式:班级的环境是有限的,有时候为了配合注意的需要以及空间的美观,我们会采用一些悬挂的方式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可以用绳子、网帘、珠子等材料设置的空间隔断,也是一种展示性环境,直观、立体地展现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创造、生活记录,这样不光是美化班级环境,通过一些有创意、有变化的展示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审美的能力。

窗台式:因地制宜设置,将窗台变成幼儿留恋的区域。可以将各种美工作品、小制作或建构作品的立体展示平台、窗台,用巧妙的方式展示出幼儿作品的丰富内涵。

展板式:展板式就是能自己站立的三面或多面组成的展板。这是一种有效利用空间的方式,只占有小块地面面积却可以在多个板面上展示许多作品。同时幼儿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这个展板上。通过作品展示,不光点缀环境,增加环境的艺术氛围,同时也激励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使得孩子们乐在其中。

橱柜式:橱柜,既可以用来做厨房活动材料,又可巧妙地分割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作品空间,成为地面的一种自然隔断。柜台,可以摆放幼儿感兴趣的展示性作品;柜面,可以呈现幼儿自制标识指示牌,可以放置隐含教育目标的支架式作品;柜边,可以悬挂促进师幼或幼幼互动的作品本。

(2)区域——多途径。

摆放上:在活动中,老师把幼儿的作品贴在纸板上,再在纸板下端加上两个夹子做脚,放在桌上,这样既可以展示幼儿的作品,又起到装饰作用。

游戏中:结合活动开展创意活动,把创意作品结合到游戏环境当中去。作品是孩子们自己思考和创作实施的成果。把适宜的作品投放在不同的区域,孩子们有亲切感,有主宰环境的能力。如在自然角中孩子们投放自己做的树叶和毛毛虫,自然角立刻生动鲜活起来;在美工区投放多样孩子收集来的材料,张贴近期作品;在蛋糕店投放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泥塑蛋糕。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提升孩子对生活和班级的热爱和珍惜之情,也提升孩子大胆创作的意识。

(3)成长档案——多阶段。

成长档案是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的另一种渠道,也是我们特有的帮助幼儿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以便家长能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一个有效载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成长档案这一平台,将幼儿作品的收集当作评价幼儿水平发展的一个素材凭证,关注每一位幼儿每阶段水平的发展,我们不定期地收集幼儿有代表性的作品,并注上简单的评析。长此以往,幼儿的成长档案中会有许多幼儿各方面水平发展的足迹,这种成长档案展示为教学评价提供事实资料,再者是能为家长直面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水平提供翔实依据,为家长指导与评价幼儿作品做好引导。

3.幼儿作品记录的“解读”策略。

(1)赏识——正面的评价。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被肯定和赏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产生行为动机的源发动力。幼儿期待得到認同的欲望更为强烈,肯定的、正面的评价方式能保持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对下次美术创作活动的期待。

尊重幼儿:

幼儿的“真实”世界和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评价儿童作品不应该参照固定的标准,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得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倾听幼儿的奇思妙想。通过谈话了解孩子的心声,善于发现孩子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因此给予每个幼儿肯定的赞许是必要的。

激励幼儿:

幼儿的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在肯定孩子们创作成果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孩子是非常乐于接受的,也能激励孩子对下次活动更高的兴趣与创作欲望。

(2)灵活——因人而异的评价。

对“弱幼”作品的评价:

由于幼儿的年龄、个性差异,在理解与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差”的作品,孩子最怕受到老师的挖苦与冷遇,其实,即使是再“差”的作品都会蕴藏着“闪光点”。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独具慧眼,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发现其作品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给其鼓励,比如:“想法好”“画面整洁”等,鼓励这些幼儿要更大胆的创作,从而更激发他们对活动的积极性。

对“优幼”作品的评价:

对聪明伶俐的幼儿来说,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对于他们创造出的优秀作品,我们不能用简单粗糙的评价“真漂亮”“真好看”之类,而应具体指出哪些地方好?为什么好?创意体现在哪?

“个性化”作品的评价:

很多孩子的作品都是有悖于常理,想象独特。教师不能因为用成人的眼光看不懂,粗暴地将之拒之门外,而应去领悟孩子们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要通过观察、倾听,与幼儿交流。

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环境展示,是环境的需求,也促进作品向多元方向发展。

三、成效

对于幼儿、教师和班级环境来说,“多维”的作品展示有了一定的效果:

1.展示的作品所蕴涵的价值更为丰富多样,幼儿在操作中的自由度大,过程更为随意,效果也更为多元。

2.展示的作品对幼儿所表现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倾向带来很大的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幼儿与作品互动的欲望。

3.作品的不同展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各个班级应充分挖掘活动空间,从空中、墙面至空地,把每一个角落都利用起来,为幼儿创设一个立体、丰富、多样的环境,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呈现幼儿精彩的学习生活。

猜你喜欢
多维创设创作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一墙之隔》创作谈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浅论“点、线、面”多维观察策略在开放性游戏中的运用
创作随笔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