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那些书

2017-03-21 20:34雨街
作文100分 2017年3期
关键词:李向阳废铁挂钟

雨街

童年有很多事都忘记了,唯有童年读过的书却总不能忘记。

我记得童年买的第一本书是《雁翎队》。那天,我陪妈妈去供销社。那时的供销社只有三间房子大,里面也就是一些普通的日常用品。最奢侈的东西就是手表和挂钟。

挂钟挂在东面的墙壁上,“嘀嗒嘀嗒”地神气地走着,母亲在挑选日用品时,我就站在钟表柜台前看那些表。

紧挨手表柜台的是图书,很小的一个柜子,里面放的图书不会超过二十本。其中有一本叫《雁翎队》,封面是一个头戴毛巾的人正在划船,船头上还有一个人,手持二十响的驳壳枪。

在来供销社的前天晚上,我才看了电影《平原作战》,李向阳手里就有一把这样的枪。我记得那个老鬼子举着战刀向前一挥,仁丹胡 下那张嘴都张圆了,气急败坏地喊道:“抓住李向阳!”

也许是因为那把枪和李向阳手中的那把一模一样,我就非要买那本书。那本书二角七分钱,母亲说什么也不给买。当时快过年了,新衣服我都穿上了。母亲拉着我的手就向外拽我,我拖着不走,母亲对着售货员也不好打我,只好哄我。我也不听,后来竟躺在地上哭起来,边哭边打滚,把一身新衣服全弄脏了。母亲没办法,只好给我买下那本书。

回到家天已经很黑了,吃过晚饭,我就在油灯下看那本书,后来母亲催我睡觉,嫌点灯看书耗油。她说有个古人看书,用萤火虫照明,还有个人凿壁偷光,就是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个洞,让对方屋内的光照过来。

于是我便去捉萤火虫,把它们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晚上取出来。可是别说看书照明了,甚至没有一个发光的。凿墙壁我也试过,墙壁是砖的,很不好凿,我一手拿一根铁钎,一手拿锤子,凿了半天也没敲下一块砖,何况墙壁的那面还是墙壁,这事实现起来也不容易。后来我还专门跑到邻居家,发现他家和我家相邻这间屋根本就不住人,更别说点灯了。

那时农村也有收废品的,主要收铁和铜。废铁三分钱一斤,铜八分。那时废铁不好找,铜却很多。我家的洗脸盆是铜的,水瓢也是铜的,还有衣橱上的拉手,也都是铜的。更多的是铜钱,家家户户都有。记得有一天,铜盆坏了,我就拿出去卖了,卖了钱姥姥说归我了。这是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钱。后来我又卖了一堆铜钱,大约不到一元吧。我就拿上这钱走着去了八里地之外的另一个供销社,买回来第一部长篇小说《碧空雄鹰》,是描写我国空军的故事。

最让我得意的是当时我有一本苏联作家写的长篇小说,书名叫《海鸥》,里面的女主角把她心爱的男子称为“我的白发王子”,那个男子长一头白发。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长白头发的人,感觉怪怪的。

那本書的定价是十三万,我指着定价让小伙伴看,他们不信,说十三万,怎么会有这么贵的书。我们村的老师一个月才挣十几元,一年才一百多,我们算了半天,也不知道这老师要上多少年班才能挣十三万。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日子,我忘记从哪里得到的了,有几十张作废的钞票,是蓝色的,面额是一万元一张的,没事时我就数那钱,可惜当时那钱分文不值。后来,我就把这些钱夹在那本书里了。父亲告诉我,以前的一万就是一元,十三万就是十三元。如此我才知道了《海鸥》这本书的价格。

那些年买得最多的是连环画。我最喜欢的是“文革”前出版的《杨门女将》,其他的都是英雄故事,大约有上百本吧。

我从小就特别爱惜书,看书时都是轻轻地翻,也从不折页,所以这些看过多遍的书都像新的一样。1999年7月,我知道上海有个朋友喜欢收藏这些,就一次全送给了他。2003年他移居澳洲,据说这些收藏还在当地华人圈中展出过。

我不知道当地的华人是如何看这些连环画的,是不是有人也会问一句,当年看这些书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猜你喜欢
李向阳废铁挂钟
我家门前的池塘
偷懒的挂钟
挂钟
两只挂钟
耗时20 年,他用一堆废铁从乞丐变身雕塑大师
收废铁
扬州小巷
太阳挂钟
收废铁的沈老汉
那只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