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备课组的角色重塑

2017-03-21 20:11余昆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备课组新课改

余昆仑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备课组必须进行自身的角色重塑,从备课性准行政组织演变为研究性学术共同体,转变为课程改革的桥头堡、年级教学质量的监理人、学科教研的主阵地和教师成长的孵化器。同时,自身的功能实现转型,由学校的“传声筒”、集体备课的“集结地”等功能,转向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功能、教育教学的规范监管功能、教育科研的规划研发功能和教师成长的培育锻造功能。

关键词 新课改 备课组 角色重塑

备课组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研管理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学科教研组和学校年级组两条“管理线”的交汇处,作为年级管理与学科教研的枢纽,备课组是一所学校开展与实施新课改的焦点,也是新课改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石和核心力量。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组就是集体备课的组织,同年级老师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一起备课。在不少学校,备课组缺少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因而领导不力;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又显得苍白无力,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引领功能。在这种现状下,备课组的主要功能是学校或者年级的“传声筒”, 备课的形式化严重,空洞无物,敷衍了事,备课组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管理,缺乏精雕细琢。另外,备课组承担的事务性工作也不少,填写教学进度表、组织月考工作、编写教研计划等,繁杂的事物基本上是备课组长代劳,看似劳累不堪实则收效甚微。

备课组作为一个枢纽组织,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与职责,这种任务与职责是在课程改革形势下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在新课改背景下,备课组除了要进行扎实、高效的集体备课外,还要切实担负起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年级教学质量的监管者、学科教研的促进者和教师成长的培育者等重要角色。只有备课组切实完成自身角色归位,担负起并发挥出这些新的功能,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实施和全面落实。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进行备课组的角色重塑。

一、备课组应发挥探索、实践功能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许多理念及实践层面的革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对教师的发展、教材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新课改的理念必然要落实到学校层面,各个学校新课改的推行和实施情况必然会影响整个新课改的局面。而在学校内部,新课改的推进与落实,会是整个学校自上而下的任务,从学校决策层、学校职能部门到年级组、教研组,都会积极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中来。但如果忽视了备课组在这场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将会延滞一个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或者导致课程改革不深入。备课组是课程改革的桥头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备课组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实践。因为,备课组是学校最基层的教研组织,凝聚力强,灵活机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新课改的理念最终需要教师更新与实践,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备课组作为教研组织,在课程研讨与教学实践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优势。集体备课是教师进行切磋、相互交流的大好机会,同组教师相互观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们相互促进和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更新课改理念最便捷的途径,不同教师的观点汇聚在一起,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新课改理念的践行和解读,会让同组的教师更有切身感受,能够对新课改发出最真切的声音。而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又会使课改的成果更加巩固、探索更加深入。组内达成的共识,又会转而影响、改变组内教师的思想和做法,进而促使新课改理念的逐渐内化和进一步深化。如此种种,都是其他组织在课程改革方面所无法替代的,备课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新课改的整体进程和实际效果。

二、备课组应发挥规范、监管功能

备课组可看做是教研组的分支,在教学研究上服从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协调一致。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备课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年级组服从年级的领导和安排,自然与年级组的利益更相关。在此情况下,备课组在年级里逐渐替代了教研组的大部分具体功能,有着极强的独立性,成为学科教研组在各个年级的代表,并且直接对年级学科教学质量负责。王雪茹教授在重新定位教研组长角色时,认为教研组长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由“点状割裂”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能在学校转型变革的视野下,整体把握教研组与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的关系[2]。作为年级的备课组,负有对年级教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可以看作是年级教学质量乃至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理人”,地位举足轻重。

备课组要整体协调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进度、组织教学内容,并要跟踪、关注、管理本年级的学科教学活动。由于学校职能部门的督促检查往往具有迟缓性特点,且专业性欠缺,而年级的督促检查也往往是形式上的检查居多。这时,备课组就要担负起规范、监管的责任,防止角色缺位。在现有的学校管理的评价体系中,更侧重对教师个人的评价,这样容易造成教师追求个人单兵作战,各自为战,不利于团体的凝聚。表面上看,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荣辱,但长此以往,却不利于学校学科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其实,这也是备课组“监理人”角色的缺失所致,如果教学质量下降,备课组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备课组要形成有效的机制,对组内任课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监管,以避免较明显的学科知识缺漏和较大的教学行为偏差。

规范、监管的功能实施,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监管。课前监管主要是在教研活动开展时,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只有组员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才能有统一的行动。组内成员坦诚交流,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更完美的思想。也可采取集体说课、统一作业布置等方式,来督促、管理组内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和统一。课中监管贯穿教学日常行为的全过程,具有随机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它主要是采取听评课的方式,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评价,以期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课后监管,主要通过作业批改、成绩分析来进行,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研讨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整个规范、监管的过程,需要备课组长精心组织和安排,妥当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当然,不是说死板、固化的一致,教学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情,要符合教学规律,不能有明显的知识漏洞等。总之,原则性与灵活性要相结合,有章、有理、有序地进行教学常规活动。在坚持基本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实现教师自身的个性化转型。

三、备课组应发挥规划、研发功能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学生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教研行为,这种教研追求扎实、有效,是比较理性的教研方式,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碰撞。新课改需要校本教研做支撑,而校本教研也需要载体。一般意义上说,教研组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组织组内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学校教研质量的提升。但在现实中,这种功能顺理成章地被备课组取代了,因为备课组深入的集体备课就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开端,并且它有着更加便捷和灵活的优点。同组教师上的是同头课,共同话题更多,相互交流更容易;每周至少有一次集体备课的时间,范围虽小,更容易深入交流;时间、空间上也灵活机动,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所以,虽然教研组有着统一协调的固有优势,但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更应转移到备课组。教研重心下移,是校本教研活动根基夯实的必经阶段。

李政涛教授指出,“重心下移”是现代型学校得以建立的标志之一,也是“新基础教育”完成整体性学校转型的基本策略,其结果是作为中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成为当代学校变革与转型的重心[3]。与之相应的是,校本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各备课组,备课组将成为极富潜力的爆发点。要实现校本教研主阵地的顺利转移,必须对备课组进行有效的改革。教研组需要有文化建设,备课组同样需要有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学习文化、行为文化等。但最主要的是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出一个研究型、学习型团队。备课组长要带领组内教师认真、精心地建设备课组文化,让备课组文化浸润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内心。学术性行为内化为组员的自觉行为,才能彰显备课组文化建设的张力。

顾泠沅教授认为,教研组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教研组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在教研组学习的过程中,教研组组长有核心引领作用,教研组的学习形式要多样化[4]。而作为教研组有机组成部分的备课组,当然也应具备这样因素,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要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必须对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进行革新,消除其形式化、任务化、散漫化的特征,培养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习惯,进行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真正实现“教”与“研”的结合,达到以教导研、以研促教的目的。让组内成员树立集体教研的意识,认真对待每次的集体备课,切实明白集体备课的实质就是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的过程就是集体教研的过程。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就是教研的初始阶段;把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形成体系,就是教研的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课题研究,就是教研的臻于成熟。尤其是在新课改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更需要备课组去自主研讨和解决。总之,要通过高效的集体备课来带动高效的集体教研,进而推动校本教研的高效开展和逐渐成熟。备课内容研究化,课题研究系统化,真正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促进教师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

四、备课组应发挥培育、锻造功能

新课程改革关注生命个体价值的体现,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在生命意义上的转换。同样,在备课组内,教师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也应该得到重视和关注。其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最为重要,无论是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还是年长教师的跨越发展,都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价值实现。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教师的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在很多学校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培训、指导年轻教师,组内教师的指导也仅限于碎片化的专业知识答疑,年轻教师的发展基本上靠自学。如果青年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自觉性不强,不能謙虚好学,可能就会造成自身专业发展迟滞。年长教师的发展,也大多徘徊不前,或停滞或消沉,造成一种不良的学习风气。由此看来,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处于自发的无序状态,不利于年轻教师和年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长远发展。

作为备课组,应担当起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的责任,成为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所谓“孵化器”,就意味着备课组具备培育组内教师成长、促进组内教师专业化的功能。备课组可有效地组织起本组教师集体教研,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大家坦诚相见,肝胆相照。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提高,也是备课组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最基本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年轻教师勤学好问,年长教师答疑解惑,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备课组内的分工协作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与锻炼。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考察,说课、听评课是必不可少的培养方式,只有对课堂的精心打造,才能促进教学技艺的大幅提升。如此种种,都可以看做备课组培养组内教师、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而作为备课组长,就应把工作重心放在为组内每一位教师营造发展空间上,准确分析和判断组内教师的成长状态,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专业成长,尤其要把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提出积极的方案,帮助组内教师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最终实现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和跨越。

总之,只有真正完成备课组的角色重塑,才能使备课组在新课程改革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备课组真正发挥出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把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推广,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把校本教研深入展开,才能促进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备课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基石作用和示范效应,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事业赋予它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王雪茹.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J].中小学管理,2011(12).

[3] 李政涛.什么是教研组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 2006(7).

[4] 陈骁.探寻教研组的功能——教研组: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J].现代教学,2007(3).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备课组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备课组长的定位
以备课组为载体 促教师专业发展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