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友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问,学生要“答问”,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说,每一节课都包含学生“答问”的环节。但在回答中往往是成绩好的同学抢着回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不敢主动回答。多数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了“丛林法则”,使我们的课堂“答问”环节无意间成为扼杀学生成长的“误区”。
一、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丛林法则”现象的成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丛林法则”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有客观上的学生学习差异,也有教师主观上的偏爱学优生的心理因素。
1.教师差序心理下的标签效应
许多教师对学生有差序心理,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喜欢成绩差又不听话的学生。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的心理偏见和教学顺利感是形成“丛林法则”的主要因素。教师评价学生总喜欢对学生进行层次化定位,久而久之,教师的层次观念就会根深蒂固,看不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害怕那些不能表达主题的学生回答影响课堂教学。
2.教学进度驱使下顺利通畅的教学要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课堂教学顺利,每一个环节都很完美,害怕课堂教学出现多余环节耽误教学进度。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希望能根据教学环节的预设,或是依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希望课堂教学顺利,每一个环节都很完美,害怕课堂教学出现多余环节耽误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希望能根据教学环节的预设,或是依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环节“预设”、教学进度等教学程序无形中使教师不愿意提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3.学生言语表达差异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千差万别。有的是不会而不愿意回答,有的是会了也不愿意主动回答。有的学生腼腆,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老师提问;有的同学张扬,但频频举手却又屡屡犯错,于是被老师剥夺了其课堂答问的机会而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参与的主动性就会慢慢地消失。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助推教师遵守“丛林法则”。
二、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避免“丛林法则”现象的有效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远离“丛林法则”,克服差序观念,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大胆发言,在问答中得到锻炼,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克服差序观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答问
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有的学生在1~2年级语文学习不好,可到了3~4年级却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教师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会不自觉地遵守了“丛林法则”。
有教师做了一次实验。在小学二年级“看图说话”的教学中,老师出示了一幅《上学路上》的图片,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全班40位学生就有30多种答案。老师心目中的20多位好学生都是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也基本上达到了教学要求,而那些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被老师点名回答的学生,有一半什么也说不出来,即使有的学生能回答也是答非所问。后来,他坚持每节课都主动提问那些课堂上不敢回答、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并引导他们主动发言。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和培养,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发言,而且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只要教师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克服差序观念,就能带领他们走出“丛林”。
2.关注学生差异,指导每一位学生顺利答问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视野和阅历不同,在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生理特征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洞察、去挖掘。
(1)关注“显性差异”,提供由表及里的帮扶
学生身心发展各具特色,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会有明显差异。例如在语言表达上,有的说话声音细若蚊蝇,有的声如洪钟;在学习表情上有的目光灵动,有的眼前一片朦胧……教学时,教师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显性差异”,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往往只注意反映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那些反映慢又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差生在课堂上被冷落中屡见不鲜。
(2)关注“隐性差异”,提供由浅入深的指导
有些学生从学习成绩上看并不是差生,每次的考试成绩都很好,可他们在某一方面却经常出现学习“短路”,例如朗读不流利、语言表达不清楚等,有的反映问题慢,有的被老师提问时出现胆怯。教师如不能及时给予引领,很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只追求统一答案,不但不能走进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且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发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发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教师的冷落,也有学生的胆怯心理。所谓“开窗推出门前月,投石击破水中天”。教师要善于“投石”激浪,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
一是学生自我结对问答训练。同桌的学生可以自我结对进行问答训练,倘若遇到疑难问题, “结对”成员第一时间依据课堂“提问”环节进行问答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勇气。
二是教师指派问答训练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牵线搭桥,为学生结对,“结对”成员之间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实现共同成长。
这两种助學团队的组建,让学困生避免了课堂提问环节哑口无言的窘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差异、实施“跟踪教学”,强调适度竞争以促进和提高创新能力,但也要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以合作式竞争推进个体与团队和谐发展。因此,建构助学团队是教师的最佳选择。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挑战他人,寻找一切可以成长的机会。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从自身和学生两个维度出发,去寻找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属于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要努力树立均衡发展的意识;属于方法论范畴的问题,要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具体指导;属于学生学习态度和技能训练不足的,要仔细分析,实施跟踪教学。多管齐下,因人因时而异,让语文教学走向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