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矾
生活实例
小A是一名21岁大三女生,与人交往时紧张害怕,为此非常苦恼。她很担心自己这种焦虑不安的样子被人察觉,因此总是尽量避免和他人打交道,这给她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困扰,也使她失去了很多机会。小A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内向,小时候一直只关注学习,朋友很少。她觉得她单亲家庭肯定会被别人歧视,而且自己不善交际,身材矮小,也不漂亮,以后不会有好的工作和婚姻。小A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即使朋友对她的评价并不差,她还是会有很多担心,害怕“尴尬”和“丢脸”,也担心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心理医生提示
小A正被社交焦虑症所困扰。社交焦虑是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社交焦虑多发期,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社交焦虑可导致社会隔离、职业功能受损,也会伴发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 对大部分患者的升学、就业、恋爱、婚姻造成极大影响。
导致社交焦虑的病因有很多:①生物因素,如遗传基因;②环境因素,如不愉快的社会经历、直接或间接的挫折或创伤经历等;③心理因素,如敏感多疑、内向退缩的性格,消极的自我评价等;④中间因素,如对不确定性的忍受力和“为担忧而担忧”等。
社交焦虑者特征1:不确定性忍受力较低
心理学家发现,社交焦虑的患者常常具有较低的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忍受力。不确定性忍受力较低的人在面对不确定性的结果时,会产生灾难化的想象,并认为在“灾难”还没来临之前就需要想办法应对或逃避,这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就像案例中的小A,还没有工作和恋爱(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就认为自己不会有好的工作和婚姻。由于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忍受力低,于是就担心会遭遇“尴尬”“丢脸”“被拒绝”等一系列问题。即便这些问题还没发生,或发生可能性小,她还是非常担心,并因此尽可能回避与他人交往。
社交焦虑者特征2:为担忧而担忧
社交焦虑患者还会“为担忧而担忧”。有外国心理学家将担忧分成Ⅰ型担忧和Ⅱ型担忧。Ⅰ型担忧是指对具体情境的担忧,如对人际关系的担忧、对考试的担忧等,这种担忧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担忧。Ⅱ型担忧则是在经历一系列Ⅰ型担忧后,由于心理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对担忧的担忧”,就是对担忧的敏感性增强,会更多地注意到“让人担忧的信息”,并促使其产生更多和更强的焦虑。大部分社交焦虑患者都存在Ⅱ型担忧。小A就是这样。她对社交活动感到担忧和害怕,反复产生消极的想法;而一旦这些想法占据她的大脑,她就更加无法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认为自己对社交活动“无能为力”,变得更加忧心忡忡,逃避与人交往。
5条建议,克服社交焦虑
1.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社交焦虑非常常见,并不可怕。社交焦虑患者常常过度夸大了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情境。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希望在别人心目中形成良好印象时,即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假如持有的想法是“不论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一概不在乎”,就不会紧张和害怕了。
2.接受不确定性
人生是无法设计的,变数和偶然随处可见。社交焦虑患者要生活在“此时此地”,不要过度担忧还未发生的事情。对生活要保持足够的开放心态,保持好奇心和勇气,坦然接受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3.順其自然,避免“为担忧而担忧”
担忧就像一个弹簧,你越是摁它,它就弹得越高。越是担心与人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便越难在交往中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再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和结果?与人交往中,要放松自己,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和情境中去。
4.行动是焦虑的抑制剂
实际上,焦虑每个人都会有,而健康人会用建设性的行为把焦虑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社交焦虑的人更要在实际的交往中体验和感悟,实际的情况往往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
5.适当服用药物
药物可以很好地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和紧张。如果无法应对焦虑,社交焦虑患者可以求助于精神科医生,进行适当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