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研究

2017-03-21 16:07吴松桂安和平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产业化城镇化

吴松桂+安和平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在进程中必然需要产业支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城镇化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在发展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显著差异,城镇化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产业是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模式也决定了经济形式,文章以民族地区城镇化为背景,以黎平县产业为视角,分析产业对于城镇化的作用,探析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产业化

城镇化是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倡导建立“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倡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合理优化布局。此议题一经发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当今中国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近百年城市化进程,因此,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各类问题集中凸显。其中“二元结构”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难题,城镇化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城乡、生产技术与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同时还表现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差异上,解决中国的这类问题必须要走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保障,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是指当地根据自身条件,发挥优势项目,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带动该地区城镇化的水平。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形势下依托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率以成为一种趋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仅依靠发达地区优势补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当地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

一、黎平县城镇化和产业建设

1. 黎平县行政区位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东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西连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北接黔东南州锦屏县、剑河县,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土地面积为4441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5万人占总人口的81%,侗族约占总人口的71%。黎平县县城人口14.8万人,算上县城周边人口总为20.9万人,全县世居有侗族、苗族、瑶族、汉族、水族等少数民族,黎平县下辖25个乡级行政区,其中2个街道、14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

2. 黎平县人口城镇化发展状况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力。黎平县人口城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城镇化水平呈现跳跃式发展,但同全国与贵州省平均水平相比较,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高,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来看:全国有7.7亿城镇人口,全国城镇化水平为56.1%;贵州省有1482.74万城镇人口,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为42.01%;黎平县有14.8万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6.9%。根据李竞能教授在《人口理论新编》对城镇化程度的划分,全国与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为中等程度化,而黎平县人口城镇化水平26.9%属于低程度化的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

3. 黎平县产业发展状况

黎平县2015年GDP为67.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9%,GDP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与贡献值一半以上,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总体来看各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三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产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第二、第三业过渡,产业格局初现规模。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底子薄,总量小产业发展不均匀短期不会改变,产业的升级与结构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下面是在黎平县2010年至2015年统计年鉴为基础上,以黎平县“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城镇化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表1内容为回归模型数据。“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R为0.929,模型中R Square即R2值为0.893,由于R2受到样本个案的影响较大,所以本文采用判断R平方值Adjusted R Square,它能准确的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该模型中Adjusted R Square值为0.889,根据模型中的系数值说明自变量生产总值对因变量城镇化率影响很大,因变量的变化有88.9%由自變量引起的。

表2中“生产总值”与“年末常住人口”显著性为0.007,公式规定小于显著性0.5以下有意义,因此“生产总值”与“年末常住人口”具有Pearson,即相关性,从表中可以得出“生产总值”与“年末常住人口”相关性为0.929,以1为标准,两个指标相关性高。

生产总值与年末常住人口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二者相关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生产总值对人口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可以说产业是城镇化的撑杆,而生产总值与常住人口的关系是否合理,不仅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更为社会和谐构建带来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问题

黎平县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生态环境脆弱

黎平县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全县有76%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地貌,分布着少量小块的平地,且不集中,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有大面积的裸露岩石和地下河,高山深沟多,大多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泥石流,土地人口承载力低,自然环境导致了该区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业,生产工具的落后,以传统农业为主,道路路况质量不高,运输费用高昂。旅游业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2. 人口素质低下

教育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的升级与技术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水平。黎平县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低下,人口素质不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黎平县大学(含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人数占总人口仅有2%远远低于全国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高中(含中专)受教育人数占总人口为4.12%也落后于全国和贵州的平均值,其中黎平县文盲率高达5.85%,意味着50个人之中有1个以上的人是文盲,黎平县人均受教育水平,严重制约着城镇化与产业的发展,低下的人口素质使得黎平的产业发展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产业的转型与技术的革新影响巨大。

3.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

黎平县十八大以来经济增长虽快,但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全县医疗床位人均3.82‰个,低于全省人均医疗床位5.81‰个,县城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6平方米低于全省人均9.8平方米,全县每人年平均生活用电287千瓦时也远远低于全省每人年平均生活用电351.57千瓦时,从人均医疗床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生活用电三个指标可以看出黎平县的基础设施急需完善,产业发展受到基础设施的制约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本县人民生活质量,更是对外招商引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硬件设施。

4. 产业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黎平县三个产业所占比重不合理,虽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由于第一、二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第三产业的规模,三产业在建设和发展中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以及环保意识差,资源浪费严重,在浪费中又极力推进产业发展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守着“两条底线”,打造民族旅游线路

1. “宝贝”变“钱包”

侗族文化作为黎平县的“宝贝”,不仅是精神的象征,更应在地区发展中转化成经济效益,侗族被誉为“百节之乡”全年共有大小节日60多个不仅独具特色许多节日现今盛名在外如:侗年、祭萨、四月八等。侗族节日是侗族文化的展台,是盛大的聚会,在节日中展示了侗族人民生活习俗、服饰以及舞蹈等,极具民族特色,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挥节日的效应,合理规划节日,统筹安排节日地址,使侗族节日常态化、规模化、市场化,用节日为窗吸引游客,推销侗族产品和其他附属产品,带动当地经济。

2. 保护与开发,共建侗族村寨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之路。黎平县森林覆盖率71%,生态保护较好,在经济发展中更应注意环境保护,黎平县自然村寨众多,政府在大力倡导旅游业开发的同时,应从实际出发,要适度发展而不要过度开发,合理估算村寨人口与资源承载力,在保证村寨原貌与原住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对村寨进行改造升级,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

(二)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产业升级

1. 加强人口教育

黎平县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农业和工业技术含量都不高,受教育水平影响,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下,黎平县现有剩余劳动力21万,其中初中文化的占70%以上,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严重制约着黎平县产业与城镇化的发展,提升人口文化水平是解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口素质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源动力,只有提高人口教育水平,产业的升级与扩大化的生产才能进一步推进。

2. 重视人才培养

黎平县当前应重视高等人才的培养计划,建设高中以上的教育以及职业技校教育,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特别是职业技校应加大招生规模,在农村地区加强扫盲力度,在保证“普九”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夜间、农闲以及节假日学习班,为进一步为扫盲奠定基础,重视在岗以及下岗工人在文化与技能的培训。对外实施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全方位、多层次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和消除人口素质低下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业

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黎平县虽地势崎岖,坡度高,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但也具有优势,黎平县气候适宜,降水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红土面积广适合种植茶叶,茶叶对于地形相对要求较低,黎平县可以“茶叶、油茶、中药材”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以优质米、果品以及经济林为辅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业发展之路。

2. 利用区位优势推动工业转型

黎平县位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黎平县现打造的交通线路日渐完善,现有飞机场、夏蓉和洛川两条高速、以及贵广高铁线,工业发展具备强大潜力,黎平应大力推行招商引资政策,利用区位优势建立工业园区,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基础,以点带面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的兴起,黎平硅资源丰富,结合本区位与交通的优势,引进技术与人才提高生产能力、扩大规模,发展硅冶产业扶持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新型产业园。

3. 打造多种旅游模式

黎平县喀斯特地貌显著,自然风景优美、山川秀丽,自然风景开发潜力巨大。黎平也是红色革命老区,黎平会议会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侗族文化打造的肇兴侗族是全国最大的自然侗族村寨,黎平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多样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黎平县应发挥旅游优势,整合资源,提升第三產业的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打造多种旅游模式。

四、小结

产业作为推动城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的指标。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地区经济产业化能促进城镇化,从而达到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各方问题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普遍经济发展滞后人群综合素质低下,意识落后,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应着眼当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徐和平,李莉著.城市化比较与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赵苑达主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

[5]罗应光.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

[6]唐洁.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7]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

[8]邸晶鑫.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产业化城镇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